未来谁来把持管理的话语权?

来自:和讯商学院      时间:2016-07-20
十多年前,管理还是一件很时髦的学科,如果你对彼得。德鲁克、迈克尔-波特、杰克-韦尔奇、比尔-盖茨等管理大师的话信手拈来,就被认为是很有文化的事。我还记得迈克尔-波特和杰克-韦尔奇于2004年来上海时的样子,当时中国的企业家们就像小学生一样,虔诚地期待他们指点经营管理的迷津,其热情堪比如今鹿晗的粉丝看到偶像时的场面。

那个时候,管理这门学科基本上被知名企业家、大学教授和咨询顾问把持。企业家一定要是大型跨国公司的企业家,比如IBM、通用电气和微软,大学教授也大都来自一些知名的商学院,比如哈佛、沃顿、斯坦福之类,而咨询顾问也大都来自一些知名咨询公司,比如麦肯锡、贝恩和BCG,这些知名大公司、商学院和咨询公司垄断了管理思想的供应。

如今,这股对管理大师们的追星热潮正在慢慢褪去。他们的思想依然广为人知,但在一些年轻的企业家看来,他们的思想是工业时代的产物,而现在已经是互联网和人工智能的时代,他们的思想已经过时了。这个时代的商业偶像是那些代表新经济趋势的企业家,如美国的史蒂夫。乔布斯、埃隆。马斯克和马克。扎克伯格,以及中国的马化腾、马云和雷军。

从商业媒体上也能看到这种趋势。以前的热点人物都是一些已经功成名就的企业家,他们在谈如何管理一家市值百亿美金以上的跨国企业。如今的热点人物则要年轻很多,他们做出了一款流行的产品,但公司的规模普遍不大,有些甚至还处在创业阶段。大家都觉得,那些跨国公司虽然规模庞大,但终将过时,代表未来的是这些有创新精神的新兴公司。

实际上,过去十年来管理理论的影响力在持续消退。这是什么原因呢?

我认为核心原因在于:最近十年是第四次技术革命的爆发期,技术取代了管理成为驱动企业发展的第一生产力,技术创新取代管理成了新的商业热点。技术创新不仅重塑企业竞争力,而且颠覆原有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因此传统管理的影响力下滑是必然的。现在正是组织和管理的剧变时期,但管理理论界并没有为变革提供有洞察的指导。

巨变面前,一些传统的管理理论已经无法解释现实,但企业管理者还是需要有人指点迷津,这个时候商业媒体就扮演了预言者的角色。现在的商业媒体充斥着各种商业新概念,如果你用心研究就会发现这些新概念大都是“新瓶装旧酒”,但依然很多人乐死不疲地追逐它们。这些新概念的塑造者很少是商学院教授和咨询顾问,而是一些媒体主编和专栏作者。

这股管理学界的新势力正在崛起,包括《失控》的作者K.K(《连线》创始主编》)、《长尾理论》的作者克里斯。安得森(曾任《连线》主编》)、《世界是平的》的作者托马斯。弗里德曼(《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引爆点》的作者格拉德威尔(《纽约客》专栏作家)……

国内也有这种趋势,现在的一些商业畅销书都是具有媒体背景的管理学者写的。他们的优势是见多识广,对社会发展趋势非常敏感,善于从各种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提炼出新概念和理论,并通过一个个鲜活的故事传播他们的理念。他们的局限也很明显,他们的理论缺少模型和数据支持,逻辑不够周密严谨,也很难真正解决问题。

这可能也反映了一种趋势。在巨变时代,媒体人出身的学者往往比商学院教授更容易发现趋势,但要把这种趋势发现转化为可以指导实践的理论时,还需要有更加缜密的研究和被验证的理论模型,而这往往是商学院教授的强项。

管理会过时么?我认为,某一个管理理论可能会过时,但作为一门关于提升个人和组织效率和效能的学问,管理永远不会过时。只是它自身也需要不断进化,才能真正引领和指导实践。实践永远是检验管理是否有效的标准,我们需要对实践有更多的敬畏之心。

(《哈佛商业评论》曾把自创刊90年来被学术引用超过1000次的文章做了列表。结果发现,管理理论的黄金年代是1980至2005年。2005年之后,被学术引用超过1000次的管理理论就很少了,对实业界的影响力也在持续下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