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管理智慧:为什么苹果、谷歌都在推崇禅文化

来自:微信公众号正和岛      时间:2016-07-01
  与禅初次结缘还是1996年,我与六和创始人张唐之去位于广东新兴县的温氏集团考察学习温氏的企业+农户模式,顺道去拜偈了禅宗始祖六祖故里国恩寺,才对确定禅宗教义的六祖慧能其人,及慧能所创立的中国式佛教思想略知一二,也方知禅的思想并不神秘。慧能主张“明心见性”,“佛在我心”,“修行不必在寺”,倡导人们不必抛弃现实生活去进行修炼,处处都是禅,人人可修禅,学禅不拘形式,不拘一格。这种思想比较契合我的个性与内心的追求,所以当时我便在六祖庙买了几本介绍禅宗思想的书,闲时反复翻阅,不自觉地在实践中去渐悟禅的本意,这使得现在不少同事和友人说我的生活态度及华夏基石的经营管理方式或多或少带有一点禅意。

  更机缘巧合的是,我的家乡江西宜春是禅文化的汇萃之地——确定禅宗教义的六祖惠能曾在宜春境内的靖安山中禅修,这里后来修有禅院,并以慧能当时的弘法之地“曹溪”命名;禅宗里“马祖兴道场,百丈立清规”的说法,说的是大兴禅宗道场的是马祖道一,始创禅宗戒律的是百丈怀海。而马祖舍利塔在靖安宝峰寺,怀海归真于奉新百丈山,其灵骨均安葬在今宜春市境内。在禅宗“一花开五叶”的鼎盛时期,五大宗派中的沩仰、临济、曹洞都曾在宜春弘法。在宜春洞山创宗的曹洞宗更是由于传入日本,在日本发扬光大而被世界禅宗信徒所仰望,曹洞宗的祖庭普利禅寺屹立在宜春至今已有1500多年。所以宜春当之无愧的被称为“禅宗圣地”。

  但是,老实说,之前我对禅的思想只有一些感悟,断断续续地读了一些有关禅的书和文章,对禅的思想缺乏系统研究和深刻领悟,更没有特别去研究禅的智慧跟企业经营管理的关系。而且,放眼中国甚至整个东方文化圈,还没有发现有人能把禅和经营管理很好地结合起来,懂禅的人不懂管理实践,懂管理实践的人又不懂禅。

  年初出现了一个机缘:宜春家乡的人找到我,希望能为家乡的禅文化建设出些主意,这促使我再次来到广东新兴县六祖故里国恩寺寻源,重返江西宜春家乡的禅院寺庙去感受禅文化、将中外有关禅的书和文章系统研读一遍,在自身经营企业和管理咨询实践中去领悟、体会和学习禅的本义。

  当我尝试着用禅的精神、禅的本义、禅的方法再来看待后工业文明时代的种种管理问题和困惑时,有种大开脑洞、豁然开朗之感——禅的智慧不正是突破后工业时代企业经营管理困境的精神源泉和理论基础吗?从以禅学为主的中国传统思想智慧里可以找寻到后工业文明时代中国企业的出路,继而形成真正的中国式管理智慧和以此为依据的管理思想体系。

  为什么说要构建以禅学为主的中国智慧式管理?因为禅是佛教中国化的产物,并且是汉民族文化思想智慧的集大成者。有“世界禅者”之称的日本禅师铃木大拙认为,“禅是中国的实际精神和充满高远思索的印度形而上学的牢固熔接”。我个人更是认为,汉民族文化的根基就是禅文化,禅文化把印度佛教文化彻底做了改造,变成中国式的宗教思想。禅文化的诞生也符合中国人的思维创造模式,就是以“实际精神”来吸纳外来文化,再进行改造和创新。

  禅文化在五世纪末的中国开始显露雏形,至唐宋时期达到顶峰,从最早只是佛教里的一种修行方法,到以佛学为基础,融合了中国的道、儒文化和实用精神,发展成为有自己的理论、方法及传承体系的思想宗派。尤其是“众生皆是佛性”“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见性成佛”“当下即是净土”等提法,更是使禅从佛教的森严神秘和遥不可及之中走出来,融入文化艺术和大众生活中。后来,百丈怀海所设立的百丈清规把“节俭”和“勤劳”确立为禅宗新经济伦理的两大支柱,对中国老百姓行为的影响极为深远。迄今为止,全世界很难找到另外一个民族有中国人这么勤劳,有中国人这么节俭。

  今天我们说对禅文化继承和弘扬最好的是日本,但世人皆知,禅是从中国传入日本,并且深深影响了日本文化和经济社会建设进程的。即便今天大家所说的“工匠精神”,也并不是日本民族原有的,中国早在2300年前就有对“工匠精神”的描述、中国也曾经是世界闻名的工艺艺术品大国。这些都说明禅文化、禅精神其实一直都在中国人的文化传统和生产生活方式中,已经是中国人精神底蕴的一部分。

  而且,禅最鲜明的特征是它本身就具备时代性。禅强调超越语言与思量、超越哲学与理性、超越物与我的分立,使人与自然、人与自心、人与他人达到无隔无障的和谐境界,这种追求是超越时空的,在任何一个时代,任何一种文化中都是“时尚”的。所以,今天我们需要的只是“擦拭”或“重拾”而已,使禅的智慧与我们的商业文明结合起来,在实践中重放光彩。

  大家知道,西方工业文明的思想源泉是新教伦理,马克思·韦伯所著的《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精神》一书对此作了很详实的描述。与新教伦理相比,禅思想与之既有相同,也有不同之处。如,新教伦理“履行天职、节欲、积累财富以侍奉上帝”的理念与禅宗“入世修行”及“勤劳”、“节俭”、自然朴素的理念,对形成资本主义精神的作用机理是相近的。

不同之处在于,新教更关注外向型价值,履行天职、积累财富以侍奉上帝,以改造外部世界、实现外部价值为目的。同时,新教伦理尊重自然分工与合作,强调要安心本职工作。依靠合理分工的职业精神,西方的人比较容易组织化,这也正是工业文明时代基于分工理论的企业效率和活力的源泉。

  但是,随着知识经济、分享经济及互联网时代的到来,随着知识型员工日益成为企业价值创造的主导要素,以外部价值为目的,以严格分工为基础的组织与人的强结构关系正面临挑战——基于严格分工的科层制组织将人附着在组织之上,人是组织实现目标的工具,人在组织中是一颗螺丝钉、一个部件,人没有被当做价值创造的主体,没有被视为组织持续经营的动力源泉。而在知识经济与互联网时代,人因为自身的价值创造性,逐渐成为可以和货币资本匹敌的企业价值创造的主导要素,其重要性与日俱增,由此引发组织与人关系的强烈碰撞。今天企业管理中出现的种种问题,如认为员工能力、意愿、态度与组织发展需求不匹配,价值创造活力不足,激励效果下降,价值观难以统一,员工忠诚度低等等,究其根源在于工业文明时代形成的组织与人的关系已经不适应这个时代了。

  在以互联网和知识经济为核心的后工业文明时代,组织逐渐从科层制走向扁平化的网状结构、平台型组织与自组织,人也真正成为价值创造主体,人在组织中除了尊严,还要有自由,自主管理、自己决定如何创造价值和创造什么样的价值。人变成组织的真正参与者、共创价值者。人与组织是一个以共创共赢为运行准则的价值共享体。因此, 在后工业文明时代,要激励人,激励知识型员工,要从外向性激励(薪酬与约束)转向内向性激励(自主与成就感)。更关注员工作为人的属性,即关注人心、人性的激励与开发。

  禅宗正是关注内向型价值的。禅强调清净自性,见性成佛,以修炼内心世界,实现人生超脱为目的,这种思想正是后工业文明时代所倡导的“人是组织的核心”的管理哲学的思想源泉。美国新经济代表性企业如苹果、Facebook、Google等都是以禅思想为企业精神源泉的,其中苹果创始人乔布斯对禅学的推崇与学习更是世人皆之。从西方国家到中国,今天为什么商业界正涌动着一股对禅的内心渴求?正是由于禅的本质、禅的精神、禅的方法可以为企业突破后工业文明时代的困境提供一条光明大道,为企业经营管理困惑找到破解之方。

  我认为,禅宗精神与企业经营管理相通相融之处有以下十个方面:

  第一,禅的本质是实践,讲究在“实修”中与时俱进,而管理也是一门实践的科学。

  禅的宗教性,体现在它绝不离开这个存在着的具体事实的世界、绝不离开人们的日常生活实际来空谈禅,坚信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实践经验,无一不透着禅机。“禅的真理在于实修”,禅的本质源于中国人所具有的实践精神与知行合一的心学理念。而我们也一直强调,管理就是实践,实践是我们最伟大的老师。禅对管理学的意义在于它强调实践,否定一切理论权威,超越二元对立的理论学说,"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直指人心、见性成佛",实践出真理。这些都与管理学的问题导向、实践导向相通。我们说管理是一盘永远下不完的棋,就是说管理学的问题产生于实践,解决办法同样产生于实践,离开实践,别无解脱管理问题之法。某种意义上甚至可以说,禅是一门实用性很强的管理智慧之学,是活泼泼的现实存在,生活中处处都有禅,处处都是禅。禅的精神跟中国人的思维习惯一致,即本质上还是实用主义思维,强调在实践中、从事实中,明真理、得智慧,求解困之道。

  第二,禅是心性之学,而企业经营的本质就是经营人性、修炼人心。

  禅坚持内在的精神体验,“菩提本无树,明镜亦非台。本来无一物,何处惹尘埃?”强调“我心即佛”,有我则有大千世界,无我则无点滴红尘;禅通过锻炼心本身,明见自性,使心自身成为自身的真正主人。而企业在经营中,最核心的是经营人;经营人的内涵,重点并不在于经营人的知识、能力,而是洞悉人性、修炼人心,满足人的精神需求。

  经营人最难的是心性的修炼,最高层次的管理是对人的心智的开发,最长远有效的激励方式是对人的最高心理层次成就感的激励,物质的激励资源是有限的,而人的成就感的激励资源是无限的,其价值创造潜能是无界的,如何通过全面认可激励去满足新生代知识型员工的成就心理需求,去激发他们的价值创造活力,使员工从“要我干”转向“我要干”、“快乐地干”、“我们一起干”,对知识型员工要致力于留住他的心,他的智慧,而不是他的身体。在这些方面,禅的“修炼人心”的智慧将给我们无穷的启迪。

  日本当代企业精神的奠基人铃木正三,结合当时日本社会由混乱走向建立秩序的过渡时期的特点,提出“心知佛”的概念,即佛就是“自觉、觉他、觉行圆满的大人”,“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个‘大人之觉’,以这种诚敬的心态和行为当中而去生活,就是成佛之道,也就能缔结美好家园(博客,微博)”,铃木以此焕醒了日本民众对自我心灵的认知、对充实内在的渴求。这就是最高层面的对人性、人心的经营和开发。

  第三,禅强调的“工作坊就是道场,工作就是修行”,这是职业化精神的东方式阐述。

  以铃木正三为代表的日本禅师继承了中国唐宋禅绪,尤其是受唐代百丈禅师农禅并重的启发和影响,提出“工作坊就是道场”,提倡从天子以至庶人,只要尽其业,乐其群,修其行,行其道,就是禅。“百工之人必尽其业,皆与世界有情有所利益,这本是禅文化的使命和任务”。这一点与新教伦理提出的职业精神,即每个人在本职岗位上努力、勤奋工作,就是在履行上帝的旨意相契合。日本人在中国禅精神的基础上,明确提出“工作坊就是道场”,工作就是修行,这是对职业精神的东方式阐述,是非常有意义的。

  为什么说中国人缺少职业化精神?其实就在于在很多人的观念里,把工作只是视为一种谋生的手段,而不是一种人生追求、一种心灵修行。

  为什么美国高科技企业推崇禅修?其实就是在强调要把人生修行与工作的使命感结合在一起,人在为使命感而工作时,才始终充满激情,甘于奉献,持续奋斗。

  禅为中国人的职业化精神培育、提升提供了理论基础。禅赋予了工作以神圣的价值和意义,激励人们在努力工作中、在专注于每一个工作细节中去体会、充实生命的内在,去把握生命的本身,去体验生命的价值和意义。

  第四,禅以坚守价值观为正道,正道方能引领企业基业常青。

  我们说禅与早期佛教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有入世的、当下的、积极的价值观,而不是避世的、消极的人生态度。在《禅的顿悟》一书中提到修禅要坚持“八正道”。即,正见,做什么就把什么做好的价值观;正思,正确的思维,为别人着想;正语,正确的语言,实事求是;正业, 做讲良心,精益求精,有利他人的事情;正命,正确的做事;正精进,“百工之业必敬其业,皆于世界有情有所利益”;正念,正确的信念;正定,一生坚持正见和正念,任尔东南西北风。“八正道”中首要的就是价值观。

  “八正道”,其实就是强调做人做事要走正道、做正确的事情,要有正能量的思维,这些是积极的价值观。而企业的成长和发展同样需要积极的价值观引领。尤其是面临转型时期的不确定性、以及后工业文明时代的种种困惑迷茫下,企业需要积极的价值观和正能量输入。

  中国现在为什么要提供给侧改革?为什么市场中充斥哪么多低质、不安全、不环保的产品?那么多假冒伪劣产品?就在于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很多企业家心中无禅、太过于机会主义,捞浮财,只求短期利益,不顾内心长远价值追求,丧失了正念,忘记了“正精进”,不去追求产品品质的精益求精,乐于赚快钱,或者干脆以次充好欺骗消费者。

  如果中国的企业家都能坚守自己的价值观,按“八正道”经营企业的话,产品品质怎么可能上不去?又怎么可能会有哪么多的假冒伪劣产品泛滥的问题呢?所以,我们呼吁企业要从价值观管理入手、从企业家的精神修行入手解决中国产品的品质问题,解决供求结构失衡与错配的问题。为此,中国企业家要从单一追求规模成长转向有效成长:做强、做专、做精、做好;从机会导向,捞浮财思维转向战略导向,打造百年老店思维;要从习惯投机取巧转向培育核心能力,做产品要真材实料,致力于做好东西而不是便宜的东西;要真正在技术、人才、管理上舍得投入,提高产品附加价值;做企业要有信仰,要回归价值观,回归客户价值,决不做假冒伪劣、不安全、不环保产品,对得起内心的承诺和价值追求。

  第五,禅的精神是寻求自我内在的超越,企业同样需要自我变革、自我超越,做时代的企业。

  苹果、Google为什么都特别推崇禅文化?它们的企业精神是强调自我超越,从而超越时代,创造世界。而禅的本质就是要人超越一切规则和逻辑的羁绊,回到生命实相,从内在去生活和感知世界,不断寻求更高层次的心灵追求。“不要被规则限制住,而是要创造自己的规则”,这就是禅要我们过的生活;同时,禅又强调“当下”和“自我”,即顺应环境、适应环境,往内在求而不总是“往别处求”。

  从企业来讲,企业成长与发展无可避免会受到客观环境的影响,但为什么在坏时代里也有好企业,在好行业里也有差企业呢?关键在于做好自己:做好人、做好产品、做好管理,就能在经济下行之际,超越环境的约束,获得持续成长,从而基业长青。

  时代与企业是“静水流石”的关系:时代更替如河水般奔流不息、永恒流动,是哲学意义上的静;而企业无论一时之间多么成功显赫,也可能会像河底的石头一样会被流水带走、被时代浪潮淹没。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成功的企业,只有时代的企业。做时代的企业,可能需要用禅定的智慧,少一些抱怨、少讲一些客观条件,多“唯心”一些,修炼扎实的内功,通过自我批判与自我变革、自我突破适应时代,屹立于潮头,不随波逐流。

  第六,禅强调“自性”和自我心量的打开,后工业时代的管理需要员工的自我激励、自我开发、自我管理。

  铃木大拙在《禅学入门》里对“禅是什么”有一段精妙的描述,他说:“禅打开人的心眼而得见那周行不息的伟大奥秘;它打开人的心量,在一弹指间领受时间的永恒和空间的无限;它让俗世生活犹如在伊甸园里漫步一般,而一切灵性的造就皆不假任何教义,而是直指那蕴藏在我们自性里的真理”。只有人打开自己的心眼、心量,而不假外界任何“教义”,更无需任何权威的引领,才能寻到“自性里的真理”。这与我们现在强调在互联网与知识经济时代,企业经营管理要奉行人是目的,不是工具的管理哲学,“人人都是CEO”,注重人的自我激励、自我开发,使人自动自发的工作而不是被命令、被约束的观点是相通的。

  工业文明时期的组织是自上而下的金字塔结构,是命令式的、权威性的管理,人在组织中更多的“工具”般的存在,导致人的心灵的空虚,找不到所做的事情和人生意义、和生命圆满之间的联系,即便得到了财富,心灵也是空虚的。而在后工业文明时代背景下,我们要用禅的智慧来破解企业中人的困惑,企业要用愿景管理、文化价值观管理,强调人的自主经营、自我管理,才能真正使人打开心眼、心量,从自我激励中、自我开发中找到工作动力和工作的快乐。

  第七,“禅的真理和力量在于单纯、直接和平凡”,后工业文明时代的管理也将走向“简单与自然”。

  禅强调的是简单、直接、朴实,奉行自然法则大于人为法则;修行没有繁文缛节的仪式,开悟不需要理论逻辑的阐述,“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

  为什么苹果的外观设计那么成功?就是因为它在外观中注入了“禅意般的简单”。只有细节的极致,才有整体的简单,禅意实现了细节的极致追求与整体简单的完美融合。为什么宋代的艺术品至今难以超越,无论是瓷器、书画,还是木制家具,简单的色彩、简洁的样式、简约的工艺,可每个细节都做到极致。而且每件作品让你越看越着迷,那里面似乎就流动着禅意,蕴含着丰富的心与性的情感,“以我手写我心”,写出作者自己的心灵,画出作者自家的面目。清代的艺术品虽然也有令人称道之处,但在康熙、雍正之后,龙其是乾隆就看不到真正的创意,只是更繁杂,更多堆彻,更显富贵和正统。当人们过多追求形式上的复杂时,就会忽视掉对心灵的觉察,就失去了禅意。

  企业的经营管理也如此,如果过度强调制度、规则,繁文缛节,文山会海,过度强调他律的作用就会离人性越来越远,也会越来越没有内在的动力与执行力。所以我们提出,要用简单管理破解企业转型成长的管理之惑。要把握规律,抓住关键;化繁为简,集约高效;简法自然,简中求变;尊重人性,尊重人的价值,以“人才价值本位”替代“官本位”,使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简单、直接些,更高效地协同。

  第八, “众生皆是佛性”,万物平等与“工匠精神”的缔造。

  我在收藏鉴赏古代一些艺术品时,有一种很深刻的体会:现代人很难做出来古人做的这些东西来。为什么?因为那些真正能流传千载的作品,哪怕是一把椅子,一个瓶子,你会发现都是工匠的用心之作,这就是现在所提倡的“工匠精神”,所谓专注、极致、执着,这是符合禅的本义的。

  禅宗讲,“众生皆是佛性”,既然众生兼是佛性,一棵树、一朵花、一块面团都有情感,是能与之“沟通”的。当然能不能体会到它们的情感,在于那个对待他们的人能不能禅定,能不能觉察自性,回到深深的内在去体会万物。

  日本禅师铃木俊隆讲,人性即是佛性,佛性只是人性的一个别名,寻得佛性就是用“最简单和最充分的方式去表现真性,并且在最微末的事物里去体会它、欣赏它”。我的理解是,在工作中也可以达到“忘我”、“无我”的禅境——一个平凡的人一生专注做一件事,也能成为不平凡的人;一个简单平凡的工作做到极致也能创造不平凡的工作成就;一个普通平凡的物件经过精雕细琢也能成为价值连城的艺术品。一个人如果能和它的劳动对象实现心与灵的沟通,就是灵性的创造,就是禅。

  每个人心中有禅,就能用心去工作,并能找到工作带来的内心愉悦。

  禅特别强调的是要融入当下每一件细微的小事中、每一个微不足道的“世界”里(一朵花、一滴水、一粒沙)里去,当你融入进去,你就寻得了“佛性”,自在圆满。做任何工作都是修行,都是自我超越的载体和途径,如果你把工作视为修行、在工作中找到乐趣,就会与你的工作融为一体,不仅赋予工作以意义,也找寻到你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第九,禅的“六和敬”思想与产业生态、“竞合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