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忠群:我的使命是证明中国式管理

来自:《中外管理》杂志      时间:2017-08-21
李约瑟难题的必然延伸是:中国五千年的灿烂文化,为什么没有演变出符合现代化需要的管理范式呢?方太的儒学管理实践,正在试图打破这个桎梏。
2002年,一位深谙西方管理之道,所领导企业正蒸蒸日上的浙江青年企业家,突然陷入深刻的思考。
——中国作为一个具有5000年文明的国家,将来二三十年是否会像日本一样,既吸收了西方的现代管理,又保留了自己的文化特点,形成最有效的中西合璧管理模式?
意识到这个问题之后,这位企业家把目光转向了中国传统文化,试图从历史长河中寻求现代中国式管理的终极答案。很快,他就被中国传统文化深深吸引。
2008年,在距离孔子故里曲阜800公里的浙江慈溪,一所“孔子堂”赫然出现在一座现代化的办公大楼里。与此同时,一场前所未有的中西合璧管理模式的探索,也正式拉开序幕。
这个企业就是方太。这位企业家就是方太掌门人茅忠群。从2008年到2017年,方太的企业管理导入儒家文化正进入有纪念意义的第10个年头,那么,茅忠群的中西合璧管理模式探索到底进行得如何?2017年7月,《中外管理》走进方太,独家专访茅忠群,探寻这个答案。
 
西式管理的中国困境
1996年,方太在宁波成立。早期,凭借过硬的产品研发能力,方太很快在行业建立了影响力。
在方太成立的第二个五年,茅忠群开始把目光转向内部管理。在攻读EMBA的同时,他开始引入世界500强管理人才,导入以卓越绩效模式为代表的西式管理。此外,通过出国考察、找咨询公司等多种途径,方太在短时间内从一个具有传统家族基因的小企业脱胎出来,成长为一个大型现代化企业,不仅产品走上了高端路线,建立了全面的质量管理体系,并成功实现了“去家族化”,一时间成为众多民营企业和商学院眼中的管理标杆型企业。
但茅忠群反而不踏实了。
事实是,西式管理确实在加强公司过程管理、提升公司利润上,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但问题也随之而来,尽管制度越来越“健全”,但违规违纪现象仍旧频繁发生,可见人们对刚性制度的接受度和持续执行的情况,并不像管理者订立制度时想的那样乐观。
“制度背后的信仰支撑是关键,缺少信仰支撑的制度不是好制度。”茅忠群在观察与思考后顿悟,“人没有信念,制度也管不住。而人一旦有了信念,就会自己管自己。”
尽管方太一直进行着扎实的文化建设,但茅忠群隐隐意识到,方太缺少的不是一种简单的可以称之为“企业文化”的要素,而是企业文化所依托的更深层次的精神信仰。
反观日本管理,它既充分吸收了西方的现代管理,同时又保留了自己文化上的特点。因此,100多年来日本迅速崛起成为世界强国,绝非偶然。“中国为什么没有出现现代科技”的李约瑟难题曾困扰了很多人。那么由此延伸出来的深层次问题,必然是:中国5000年的灿烂传统文化,为什么尚未演变出符合现代化需要的管理范式?但茅忠群坚信:假以时日,西方人一定会转过头来向中国学习中西合璧的管理。
2004年起,“理工男”茅忠群一头扎进了国学。经过四年的学习和沉淀,2008年,他正式将最具中国特色的儒学导入方太的管理中,加以推进。
 
“慢慢推”是方太儒道的落地哲学
怎么推?
方太和众多现代化民企在当时乃至现在,都面临的一个尴尬是:不少高管都是西方管理教育背景,甚至是全球500强出身,且不少60、70后员工都是在对传统文化的批判氛围中成长起来的。让他们重新接受甚至积极推进儒学,可能吗?甚至必要吗?
因为看起来严重缺乏土壤,很多员工困惑不已:“不好好做企业,为什么要去搞这些东西?跟我们的业务增长有什么关系?”即便稍稍对传统文化有一些了解的干部,也有疑问:“学(温良恭俭让的)儒学,如何去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
虽然如此,但茅忠群很明确一个原则:慢慢推,一定不能引起大家的反感。边实践边思考,他决定先从形式上推起来,“外塑其形”,也许员工看多了,就会在耳濡目染中逐步接受。
1.润物细无声
最开始推的时候,茅忠群只是组织大家观看一些关于传统文化的视频,听听讲座,就当换换脑子,也不要求写学习心得。在他看来,这个过程是潜移默化的,如润物细无声,只要营造一种学习儒学的氛围,慢慢会有成效。
有一次,方太人资部门率先开始进行儒家文化的晨读。而后来,这种形式就逐渐蔓延到其他部门。经过一段时间推行,方太就形成了著名的“读经一刻”的惯例。每天早晨8∶15—8∶30间,朗朗读书声,会从方太的每一个角落传出来。
后来,不少部门在此基础上创新了形式。例如:读经5分钟,结合业务解读5分钟,领导点评5分钟。而有的部门则选择在读经之后,分享好人好事。茅忠群认为,最好的方式就是熏化,让员工每天都沉浸在这样的氛围之中。
2.领导垂范
儒家讲求领导垂范。按常理来说,传统文化的学习应该从领导开始,再向基层扩展。但考虑到高管们学历高、有外企背景等两大特点,事实上,茅忠群首先选择在普通员工中推行儒学文化,等到形成一定的氛围之后,才开始抓领导干部,并且把重点逐渐放在领导垂范上——因为巩固和进一步提升,确实是需要自上而下的熏化。
针对高层管理者,茅忠群主要实行了两大举措:第一,每月举行一次学习会。第二,建立“致良知”微信群,主要交流国学经典的体会和感悟。且该微信群仅用于心性修炼的体会分享,不涉及工作交流。在茅忠群看来,这种学习的关键就是要持续,而不能“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3.关爱在前
直接去教育员工,员工可能会反感。所以,要先关爱员工,让他感受到企业的温情。方太的关爱不仅仅是领导和下属之间的嘘寒问暖,更有实实在在的利益。一方面,方太实行“全员身股”,哪怕是保洁阿姨都有分红股,只是数量多少不一样。员工只要工龄满两年,就可以享受身股,不需要自己出钱。在方太,全公司上下有大大小小的福利近40项。例如买车、购房贷款、班车、住宿免费等。
“如果现在回过头来复盘,我还是会‘慢慢推’。”茅忠群对《中外管理》强调。他似乎并不急于总结方太这10年来推行儒家文化的成果,在他看来,这一切都还在过程中,这将是缓慢、持续的。
不过,一个颇具说服力的数据是:从推行儒道后的前四年时间来看,员工整体的违纪违规总量每年下降一半。
 
儒家文化和现代管理的结合点在哪里?
学习归学习,但是如果要把儒学上升为一项管理范式,传统文化和企业管理到底如何结合?而且,茅忠群早年在清华和北大学习的也是纯粹的国学内容,并没有跟现代管理相结合。儒学内容涵盖范围广,从何处入手?学什么?如何学?学不好,就可能走歪。
在方太推行儒学一段时间后,有的销售人员感到困惑:人人都在谈仁义,是不是对竞争对手也要“心慈手软”呢?
后来,茅忠群了解到这一情况后,意识到:尽管员工知道自己学的是什么,但是不知道为什么而学,更不知道学以致用。在他看来,“学”是一种工作之外的东西,更重要的还有在工作中的“习”,如果因为学习儒家文化,影响了工作,就是得不偿失。
这个问题怎么破?茅忠群的思路是:“如何面对竞争,儒家文化有不同的方法和智慧。你当然要面对竞争,否则就是逃避,但我们完全可以超越竞争,而不是盯在竞争上。如何超越竞争?儒家讲修己安人,我们提出以顾客为中心,以员工为根本。把自己修炼好,并真正的从仁爱之心出发为顾客着想,让顾客安心。”
“如果我们产品和服务能够让顾客获得十分,乃至十二分的安心,你说还存在竞争吗?起码竞争不是主要因素。我们由安心引申出来,提出五个心:让顾客动心、放心、省心、舒心、安心。”能看出来,方太儒道并非不关注竞争,而是超越了竞争,乃至在更高维度上提升竞争力。
经过多年探索,方太通过从高管的垂范抓起,用“仁义”重新审视原有企业制度,以及在产品和服务让用户“安心”等多方面,开启了用儒家文化翻新现代企业管理的过程。并且在儒学之道的统领下,茅忠群总结出了帮助文化落地的“两要五法”。
两要:以用户为中心,以员工为根本。
五法:教育熏化、关爱感化、礼制固化、专业强化、领导垂范。
这意味着,通过“两要五法”,方太要在儒学和企业管理之间,找到一个个完美的连接点。
 
建立“仁义”的制度
对比中西方管理的背景,西方管理制度是建立在以基督教为背景的契约精神之上的。然而,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某种程度上,人情比契约更管用。管理者必须正视这个现状。
在茅忠群看来,企业必须两条腿走路:一条是制度管理,另一条是信仰和价值观。企业家不能迷信制度管理的效果,更要加强员工教育,让员工产生羞耻感和敬畏感,从而自觉遵守制度。
一个典型的改变就是:在方太,原来员工迟到会被罚款。参照西式管理,员工犯的错误会被分为ABC三类,其中C类是比较小的错误,例如迟到、乱扔垃圾等。用仁义的价值观重新审视制度后,方太取消了大部分C类错误的罚款,改为主管谈话,把罚款变为关心和教育。结果,第二年方太在企业规模扩大的同时,员工的C类错误就减少了一半,此后几年几乎每年都会再减少一半。
用仁义价值观重新审视和改造西方制度的实践,方太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对于一个人,西式管理会基于一个共同的假设:人性是恶的。在这个假设下,制度是具有防范性的。管理者定制度的出发点,往往是因为出现了问题,需要制定一项制度去管住那些不听话的员工。而现实却是,尽管只有一个人违反,但这项制度把其他所有员工都约束了起来。在这项制度下,员工是站在对立面的。
建立任何一项制度都需要付出代价。然而,企业的制度也必须符合仁义的要求。“仁”就是替员工着想,“义”是公平公正。
还有一件事情,在方太儒道的制度改造上产生良好的效果。
在过去,方太曾引入过“活力曲线”(即10%末位淘汰),这种管理方法被GE公司前CEO杰克·韦尔奇推崇备至,被认为是给GE带来无限活力的法宝之一。但是,在方太引入儒学以后,这项制度就被修改了。在茅忠群看来,一个员工辛辛苦苦干到年底,却突然被告知,因为绩效排位进入末尾10%,面临被淘汰的局面。于是员工永远会有不安全感——如此怎么可能让员工修己安人呢?员工自己都是不安的状态,又如何让客户安心?
后来,方太把制度改成了3%-5%末尾淘汰,而且如果第一年排名靠后,只会被警告或者换岗,但是不会离职。只有在连续两次排在公司后3%-5%的情况下,员工才会被要求离开。如此,既有对员工的尊重,又给了员工“不二过”的机会。
 
儒家文化会滋养出“伟大的企业”
2014年,一个问题一直困扰着茅忠群:什么样的企业才称得上是伟大的企业?后来,他总结了四点:一是顾客得安心;二是员工得幸福;三是社会得正气;四是经营可持续。
这意味着,这四个方面将会成为判断方太探索中国式管理模式成功与否的标志。茅忠群初步预计:“2025年,方太就会成为一家真正伟大的企业。我的使命是证明中国式管理。”
管理大师彼得·杜拉克曾讲过,21世纪,中国将与世界分享管理的奥秘。而方太,最有可能成为带动中西合璧管理模式在世界占据重要位置的主角。
 
《中外管理》:儒家思想为何更重教化,而不把重点放在惩罚上?
茅忠群:儒家思想认为,不教而杀谓之虐。意思是一个人没有通过教育,犯了错误而受到处罚是不对的。儒家首先强调教育,但是在教育已经到位的情况下,如果还不改正,就会受到严厉处罚。不是说儒家没有刑法,而是从主次上讲,儒家是德、礼为主,政、刑为辅。其中,法律主要起防范作用。《史记》记载:成康年间有42年,全国监狱里没有一个犯人。意思是前面的德、礼做好了,后面就没人犯法了。
 
《中外管理》:日本文化很多汲取自中国传统文化,
在推广儒学治企的过程中,您是否借鉴过日式管理?
茅忠群:日本人从小接受传统教育,在礼仪规范、服从意识、工匠精神方面都比较强,在日本企业做管理会更轻松,因为员工执行到位。但稻盛和夫“敬天爱人”的管理哲学在日本企业中,还是属于少数甚至是日式管理中的另类。日式管理主要依靠三大法宝:年功序列制、终身雇佣制、内部工会。但现在来看,还是做过头了,与方太现在探索的儒家管理也有很大不同。因为中国传统文化强调的是中道,过犹不及。以年功序列制为例,日式管理中企业对员工工资的分配主要是根据工龄,而能力和业绩是次要的,这种过犹不及不利于企业长远竞争力的培育。
 
《中外管理》:您如何看待90后逐渐成为骨干这一现象?
对推广儒学治企会有影响吗?
茅忠群:90后被社会贴了太多标签,但按传统文化观念看,人心没有区别。人人都有良知,无论是古代的、现代的,无论是东方的、西方的,人的良知是一样的,没有区别。我们现在所谓的90后,只是因为成长环境的不同,有了一些不同的习性,所以我们只要通过传统文化的学习,把良知给开发出来,德才兼备就没有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