机会总是在有争议的项目中!

来自:天使茶馆 王钧      时间:2017-07-19
  1.挣钱老三样:电商、游戏、广告

  甭管电灯电话、当年的互联网,很多行业和技术创新,都有一个显著的特点:短期人们容易夸张高估它的影响,长期容易低估体系创新对人们市场生活的发展,创新学上有共识的。

  我现在有4、5个办公室,几十个人在看项目——看到很多有情怀和朝气的创业者,创造很多新的东西。这是我这个行业最有意思的一个事,它有一个词是“我们行业属于创业者身后的创业者”,每天都能感受到创业和心灵的小火花。

  互联网搞了很多年,现在基本上变成建筑材料了。你要问大家现在怎么挣钱?我觉得还是老三样,电商、游戏、广告。

  前一段时间炒的比较凶的“移动互联网+”,现在明确地往“+移动互联网”趋势走。这倒不是跟大家玩文字游戏,我们想表达的意思说,现在很多创业的项目需要对产业比较有深入的理解。

  那些挂的比较低的果子,基本上摘的差不多了,反而有一些慢热的行业,比如说健康、教育、金融、文化体育等等,这些方向目前是我们关注的重点。

  我今年十一在家一躺,在家里装孩子们给我推荐的各种各样的O2O,点了各种各样的吃的,接受各种各样的服务,需求点是不错的,但是大家现在可能需要比较警觉的在于,你砸很多补贴,说是改变消费习惯,培养市场,但这件事最后跟你有什么关系?

  前一段时间在南京聊了小伙子,做了不错的企业,融到B轮了,他评估了很久,说是不是要进校园外卖,因为本身原来也是实体服务有关的,评估了很久,最后调研了半天,决定算了,我说为什么决定算了?他说我不是怕市面上现在有几个竞争对手,因为本身在校园市场有自己很大的一片资源,他说最大的挑战在于你把市场培养起来了,大家都用了,抓的市场用户并不一定黏得住,所有补贴都没有了,学生们还有一个选择是食堂,这个事不太好搞了。

  那么是不是就完全不依靠钱来砸市场呢?也不尽然。比如有一些细分行业,我们之前一直挺支持挂号网,为什么支持他呢?因为他确实在数字医疗领域跑的挺靠前了,所以挺了几轮。

  “明确技术创新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以及有刚需的消费升级企业。”

  2.狙击手逻辑:大数据+人工智能+消费升级

  我们资源有限,一共五个合伙人,20 来个伙伴。必须有所取舍。

  比如,我们明确聚焦在中国市场,不再看境外的投资机会;我们会继续坚持 A 轮领投,并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创造价值,坚决不打酱油;我们会坚持做友善的投资人,不搞对赌,不趁火打劫,与优秀的企业家共同成长。简单说,就是要在某几个细分领域做到最强。

  昆仲团队在反复研究与权衡后,在「拥抱创新、拥抱变化”的原则下,会重点聚焦有「明确技术创新的大数据和人工智能领域,以及有刚需的消费升级企业」。我们五位合伙人有明确的领域与地域覆盖,也都在各自的行业与领域内有扎实的积累。

  比如我是学计算机软件的,对人工智能领域有很强的兴趣,最近也投资了深醒科技、深睿博联和景驰科技等 AI 企业,昆仲二期基金在这个领域也已经布局了四个项目。与此同时,我个人也一直非常看好教育产业。

  我们希望利用“狙击手打法”,以自己的节奏,力图打造精品 VC。

  我们投的不快,未来一年大概投二三十个项目,总计6—8亿人民币,加上美元一年投资额大约会在 10 亿左右,我觉得这是比较舒服的工作状态。我不会投的那么猛,去追逐泡沫;也不会过于保守,因为我们坚信创新在中国经济的未来。

  现在,我们平均一个合伙人一年投个四五个项目,这样才能做好投后服务与管理。

  之所以选择了这样的节奏,因为我们希望认真地在践行「发现价值、创造价值和实现价值」的风险投资理念,深挖行业,谨慎投资。

  上个月我们关闭了4个项目。我们策略在现在的环境还是选择匀速跑。最重要是是跑到的选择:未来是不是有8到10年的足够长的跑道的空间。

  投资节奏放慢不代表决策时间很长,现在我们团队的沟通成本非常低,大家在一起也合作十来年了,价值观高度认可,有点事大家商量着就定了。能够对市场做出快速反应,这在如今的市场环境下是大优势,方便抓住优质项目。

  另外,那些最后能挣到大钱的项目,其实很多都是在边界上,所谓边界就是很难大范围达成共识的,如果都觉得好,全中国的基金就都扑上去了,再想要有超额回报是很不容易的。

  而我们团队有信任感,在几个领域深耕细作,确实能逮到一些好的机会。聚焦后也容易构建生态圈和规模效应。

  3.让人眼前一亮的项目就是好项目

  刚入行时,那会儿我刚从麦肯锡做咨询出来,开始还做了个小表,有个评分卡,每看一个项目都给打个小分,什么市场、团队,政策风险等等,可严谨了。后来我们基金内部也用了一段时间,有这么个框架。

  但时间久了,这些东西就牢牢地印在我脑中,不用那么机械的搞了,现在更多地是倾听市场的声音,读人看事。

  尤其你要做一个早期项目,我就问你,比如我给你1千万美金,你开始跑起来,假如徐小平他投5千万美金,同样忽悠一帮人,给这帮兄弟30%到40%的股份,这个仗怎么打?这是很好的测试条件。

  创业其实是一个长板理论,你得把长板发挥得很极致。做企业我觉得不容易是在于企业是个木桶理论,哪出了毛病最后都会漏水。

  现在看项目就几个点吧:

  第一,大势不可逆,得找大跑道且阳光明媚的事情来做。

  第二,要找靠谱的人,至少价值观要相符。

  第三,要找大事,积极参与其中,与创业企业一起成长,总能翻腾出点浪花。

  第四,是时间节点的把握,一定得赶到大浪的前头,别追着浪花走。

  具体来讲也没有什么高大上的投资逻辑,什么事能叫我眼前一亮,我就会特别感兴趣。

  上个月我们关闭了4个项目。我们策略在现在的环境还是选择匀速跑。一个跑道,包括同学们创业挺重要的,是大家的跑道选择,是不是有8到10年的足够长的跑道的空间,我觉得这个其实挺重要的,快不太容易,例子不多举了。

  在投资赛道上,昆仲的几个合伙人分别负责一个主题赛道,而我本人则更偏向关注人工智能和教育领域。

  作为一支早期基金,昆仲并不致力于直接办学,而是主攻教育行业的技术与模式创新,协调教育资源和推动产业整合。

  在我看来,这个行业长期向好,但短期一定会「洗牌」。这个行业还处在早期发展阶段,未来整个行业机会还是很大的。现在机构 LP 阶层在起来,创业的年轻人也越来越多,退出渠道也越来越多元化。尤其这些年,很多最优秀的年轻人都去创业了。这个趋势一定会持续。

  当然,这两年 VC 基金的数目是指数级的成长,有点全民 VC 的味道了。但说实话 VC 想做好还挺不容易的:最后钱一定都被头部的 VC 挣到了。VC这个商业模式周期长、失败率高、需要对产业有深入理解。再过几年这个行业一定会更加理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