系统、创新、标杆—中国管理最高成果集中展示

来自:敏捷智库      时间:2016-12-22
12月18日,第五届管理科学奖颁奖典礼暨2016中国管理科学大会在京举行。经由专家初审、评审、复评,以及评审委员会审定等评审程序,34项管理成果和个人分别获得学术类、实践类、英才奖、创新奖、卓越奖等五类不同奖项,大会对此次获奖单位及个人进行了表彰。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敏捷智库创始人张晓东教授接受《企业管理》杂志的专访,对此次管理科学奖的相关情况进行了全面深刻的评论。
1、您对本次管理科学奖的总体获奖情况如何评价?
张教授:本次评奖工作委员会一共收到100多个项目的申报,由国内管理界顶尖的专家学者经过3轮严格不透明的筛选评审,评选出管理科学奖获奖项目15项;管理科学奖专项奖19项。本届获奖项目质量非常高,与往届相比有很大的变化与提升,真正的体系了中国管理领域的最高水平。
2、获奖项目的变化与提升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
张教授:与往届相比,本届获奖项目呈现的最大特点是系统性。以往获奖项目不论是管理理论还是管理实践,很多都聚焦在一个点上,即解决组织内部一个方面的问题。例如,它会是一个地区、一个行业、一个部门、一个企业的绩效评估、市场运营等具体问题、方法的管理创新。而本届获奖项目的最大特点是普遍针对一系列问题或一个组织中存在的发展需求,提出了系统性的创新,做出了系统性的成果。例如本次获得管理学术奖的“管理阶梯理论”,是在综合了中西方管理思想基础上,同时结合中国的管理现实和存在的问题,系统全面的提出一整套的管理阶梯理论。虽并不是完美无缺,但它表明中国管理的自主管理思想和管理理论体系的构建已经开始。当然其他获奖项目也都有自己系统性的思考,即使是针对一个行业或一个方面,也是一个完整的系统的解决方案。这样的学术成果则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指导意义和理论价值。而管理实践奖方面亦是如此,也是针对某个行业或部门做的系统性的管理实践。这确实是本届获奖项目的一个很大的特点,可以说是一次飞跃。几年前郭重庆院士提出“中国管理该登场了!”而本届获奖项目也真的让我感受到中国管理在一步步的呈现自己。
3、能否举例对获奖项目作一个点评?
张教授:在企业实践奖中,例如“航天云网的工业互联网实践”,是取得了非常突出的价值和影响力的实践成果,表明了中国面向智能制造时代的自主管理创新,同时也代表了智能时代生产、制造的发展趋势和方向。该项目已经汇集了很多家的企业,并且还在快速的推广,其中部分的管理应用,已经具有工业4.0时代的特征,完全可以成为未来智能制造时代的标杆性的工程之一,具有非常重大的示范价值,完全有理由代表中国管理的最高成果。
 “新能源汽车企业发展生态化创业实践”,他的实践成果不是因为其在技术方面的开发或单独的市场推广产生的价值,而是通过新能源汽车的创新实践,构建了包含技术驱动管理、驱动价值,价值创造,节能环保,生态,互联网+带动的新的业态和产业的务实实践,也是非常系统化的创新成果。通过新能源汽车打造一个新的商业生态、产业生态。这样的实践非常具有创新性和示范价值,是融合了环境管理、创新管理、技术管理、生态管理、互联网+、智能化等各个方面的管理的综合应用。
中科大国祯的“聚焦‘三核’实现数据业务跨越式发展”,不是在能源装备、能源技术产生的创新实践,而是基于大数据的能源互联网的解决方案的管理实践,而且有非常突出的一系列成果呈现在评委面前,这些都代表了中国管理务实实践并且具有前沿领导的突破创新。
海尔的“以用户为核心的‘人单合一’2.0共创共赢生态全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的管理思想和多年实践产生的成果。海尔的“人单合一”已经被列入哈佛MBA的教学案例中,而这次我非常欣喜的看到他们申报的成果是与时俱进的“人单合一”的管理实践是新的发展,新的商业生态,是大踏步的基于互联网+、基于网络模式下的人单合一的管理实践的升华和创新。这表明中国的领导型企业在其基业长青的基础上,在时代的浪潮中不断的与时俱进,不断的进行管理实践的创新,不断的把管理实践推向可持续,发扬光大,永立潮头。这些都是为中国的管理科学,中国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提供非常好的借鉴价值和榜样力量。
 “广东检验检疫业务综合改革”,是在网络时代,作为一个政府部门的创新实践,这样的成果举不胜举。他们都是系统性的创新,也说明现在管理科学系统化能力的提升,是现在中国管理发展的新动态、新趋向。
4、您对下一届的管理科学奖有什么展望?
张教授:通过这次评审和颁奖过程,未来还需要我们中国管理学会做一个更加深入的总结和研究。作为我个人、作为奖项的参与者和执行者来说,则对未来中国管理的发展增添了更大的信心。对于遗憾,个人认为,稍稍忽略了一些更广大的中小企业、初创企业和他们的务实实践和管理成果。当然有一些因素,我们的管理科学奖一般是自我推荐或其他推荐来申报,一方面管理界其他方面的推荐可能对初创企业有所忽略,另一方面这些初创企业忙于生计,还没有意识去总结自己的品牌、成果,也可能还缺乏自信去自我推荐。而在我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背景下,特别是在新兴产业,其实已经涌现出大量的以小博大、小而美的企业,他们有许多非常优秀的成果,我个人认为,在下一届评审中,会在评审机制上做一下调整,通过学会自身的力量,要去发掘更多更广大的对中小企业有借鉴意义的代表,树立这样的标杆,为更多企业提供参考价值和榜样的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