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工业软件的几个趋向

来自:      时间:2016-05-05

    工业软件是指用于工业领域,为提高工业企业研发、制造、经营管理水平和工业装备性能的软件。也就是利用信息技术手段将工业过程的控制逻辑、管理流程代码化,从而驱动装备或管理业务按照既定的逻辑自动高效的运行,以实现预定的功能。工业软件通常包括:面向产品设计的研发软件,面向企业经营的管理软件,面向制造过程的自动化控制软件,面向装置级的嵌入式软件以及面向企业内和企业间协同的平台类软件等。工业软件可以提高产品价值、降低企业成本、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现代工业装备的大脑。工业软件是信息化与工业化的融合剂,也是工业软实力和软优势的体现。通过使传统工业化意义上的机械化、电气化、自动化的生产装备具备数字化、智能化、网络化特征的核心技术,帮助企业构建面向产品全生命周期的网络化、协同化、开放式的产品设计和制造平台,可以在工业化的硬优势基础上形成信息化的软优势。推进两化融合,工业软件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促进工业软件的发展,不仅是两化融合的关键点,也是促进中国软件产业调整升级的切入点。

近年来,随着中国制造的崛起和信息化与工业化的日益深度融合,在技术与商业需求的双轮驱动和应用普及的强力推动下,中国工业软件从对西方发达国家技术、产品、方法的跟从、模仿,逐步开始显示出自身的特点,呈现以下趋势:

本土化。国产工业软件凭借本土优势,已经不再局限以前的SMB市场,在部分高端市场可以和国外软件展开正面的竞争。我国ERP的国产化率大概在80%左右,在高端市场的占有率已经达到49.2%,与国外软件几乎形成平分秋色的局面。系统的应用与开发进入快速发展时期,国产PDM系统主要占据中端市场,尽管在功能、性能及稳定性方面与国外软件还有差距。在机加工、钢铁、石化等领域,国内的MES已比较成熟并形成了商业化产品。在设计领域,出现了Solid3000、SINOVATION等商业化三维CAD软件。我国拥有自主版权的CAE软件,也在重要工程中得到成功应用。

多样化。软件厂商开始注重突出自身的优势,使得同类产品不再千件一面而是各呈特色,如南京新模式推出“安全的PDM系统”等。企业也根据需求,开发了大量适合自身业务流程的专业软构件:沪东造船厂研制的自主版权的三维船舶设计系统(SPD);611所基于AutoCAD系统研制开发了船舶制造三维设计系统(SB3DS);中国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与大连理工大学合作,开发面向航天运载器的结构分析的CAE软构件;上海汽轮机厂已经形成了3个研发设计业务系统,包含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300多个业务处理程序。

整合。从全球范围来看,当前工业软件的产品组合已趋于成熟。国内工业软件厂商紧紧抓住这一机遇,不断提供套装化的产品,并在功能细节方面的不断改进与完善。国内经营管理类工业软件功能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逐渐形成了从财务软件的单一产品、ERP软件的单一产品,发展到现在拥有以业务基础平台和ERP为核心的、CRM、SCM、OA等多种产品组合的套件。国内软件厂商纷纷提供ERP、CRM、OA、DRP、PM等套件化的产品,并进而与PDM/PLM、MES等软件进行套装化,以满足企业应用的整合需求。

创新。由于中国工业的飞速发展,企业高速成长和管理的超常规发展等,提出了许多有异于西方软件的需求。在对信息化先驱企业和标杆性工程进行总结、梳理和提炼的基础上,一些软件企业与用户联合研发出新型的工业软件产品或解决方案,甚至在中国制造崛起的过程中结合一些先进工业企业的管理和技术创新,产生了比西方更为先进的理念和模式。如三一重工在南京新模式和中国标准化研究院支持下实现的“标准化信息管理平台系统”就是一个很好的实例。去年,我国学者基于现有网络化制造和服务技术同云计算、 云安全、 高性能计算、 物联网等技术融合,提出云制造理论,旨在开创一种利用网络和云制造服务平台,按用户需求组织网上制造资源(制造云) , 为用户提供各类按需制造服务的一种网络化制造新模式,实现资源整合、高效服务和多方共赢。

 

    上述趋向表明,中国工业软件面临产业、技术和应用发展的大好机遇;但因自身仍处于产业幼稚期,也同样面临巨大的挑战。把握住机遇,满足“易管理”所揭示的“化繁为简、快速应变、构筑基础”的“简易、变易、不易”的要求,就有可能实现超越,在中国出现领先的世界工业软件新技术、新产品、新模式,同时诞生世界级的领先的工业软件企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