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需要更规范的海外投资

来自:丁一凡 中国走出去      时间:2017-08-28
  自2015年中国的对外投资首次超过外来直接投资后,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一路高歌猛进。这种猛烈的对外投资趋势,既让中国政府感到不解,也让一些外国政府感到“担心”。

  国务院办公厅近日转发国家发改委、商务部、人民银行和外交部一份《指导意见》,明确指出,要限制中资企业对境外的房地产、酒店、影城、娱乐业、体育俱乐部等项目的投资。

  而德国媒体19日的消息称,法、德、意等欧洲国家“担心”中国企业通过兼并的形式投资欧洲,最终会控制住欧洲企业的最新技术,影响到欧洲的国家安全。它们建议欧盟委员会加强对外国兼并欧洲企业的审查与监控。

  中国企业发展起来了,有能力对外投资,通过兼并等形式扩大海外市场,获取新技术。这些都是可喜的变化。但是,我们也要防止“一窝蜂”的做法,防止中国企业为了对外投资而往外跑的现象。

  总结这几年中国对外投资增长的情况,发改委指出了一些问题:一些企业未能准确把握国家“走出去”战略导向,缺乏系统规划和科学论证,盲目决策,后续经营困难,损失较大;另一些企业将境外投资重点放在房地产等非实体经济领域,不仅未能带动国内经济发展,反而导致资金大量流出,影响我国的金融安全;还有一些企业忽视投资目的国环保、能耗、安全等标准和要求,投资后的生产引发与当地民众的纠纷,有时不得不停工,既造成经济损失,也损害我国对外形象。

  但这份《指导意见》并没有制止中企去海外投资,而是鼓励企业在某些方面更积极地开展投资。这包括:重点推进有利于“一带一路”建设和周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的境外投资;稳步开展带动优势产能、优质装备和技术标准输出的境外投资;加强与境外高新技术和先进制造业企业的投资合作;在审慎评估经济效益的基础上稳妥参与境外能源资源勘探和开发等等。

  应该说,这些建议为中资下一步走出去提供了方向。中国企业在海外投资当然是好事,但如果不注意投资的正确方向和细节,有时候好事也会变成坏事。正确的投资方向能够保证企业的投资效率和收益,而注重细节会让我们在当地收获更多支持者。比如,中国企业虽是投资方,可以给别人带去更多的就业和税收。但如果我们借此就颐指气使,不仅会引起投资当地国官员与民众的反感,还会造成劳动生产效率低下。

  必须时刻牢记,我们是在别人的土地上办厂、经营,归别人主权管理,赚的是当地的钱,适用的是当地法律,要照顾当地人的心理与利益。作为投资方,“有钱不能任性”。这样,中国企业在海外的投资才能保证回报,才能在外国市场上长期地存在下去。

  当然,中国政府也要与企业联手,打造中国的软实力,让中国在海外的投资既为企业争得更多的利润与市场,也为中国良好形象的构建添砖加瓦。其实,中国政府近年来已经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做了不少工作。商务部就出钱为中国在非洲的企业员工提供培训,让中企的非洲员工到中国来看一看,增加对中国的感性认识。中国企业也应更加积极地配合中国政府,自觉地为树立正面的中国形象做出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