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降低企业国际贸易运营风险的治理结构

来自:经营与管理      时间:2016-09-14
  我国企业国际贸易运营的风险在加大,应对之策是:首先准确识别五类风险,然后建立有效的治理结构。
  文董效林

  国际贸易风险识别

  根据世界贸易组织统计,2008~2010年,我国国际贸易总额在世界各国中排名第二,占世界市场份额的比重分别为8.1%、8.9%、9.7%。我国长期稳定的对外扩大开放战略,不仅实现了对国内经济发展的长期驱动,还为拉动世界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但是,随着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提高,各国家、各经济体之间的关联度不断提高,某一国家、某一经济体出现问题时,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度也在加大,各国、各经济体之间的贸易摩擦也在加剧,世界经济发展的不确定性也在加大,同时我国企业实施国际贸易运营的风险也在加大。

  企业所面临的国际贸易重大运营风险至少有五类:(1)国际市场价格大幅度波动导致的国际贸易运营风险。例如,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发的金融危机对市场产生了的巨大影响;2009年欧盟部分国家的主权债务危机引发了市场恐慌;2011年美国主权债务危机引发了市场大幅度波动……由于我国大部分企业在整个供应链流程中缺少规避市场价格大幅度波动的互动、联动机制,未采取降低价格风险的保值手段(或工具),因此存在因价格大幅度波动造成的国际贸易运营损失的风险。(2)贸易国的贸易保护主义使我国企业蒙受国际贸易运营损失的风险。例如,贸易国实施的产品反倾销或产品标准壁垒等。(3)贸易国国家违约可能给我国企业造成国际贸易运营的风险。例如,贸易国实施的外汇管制或金融制裁给我国企业造成出口收汇的风险;贸易国突发事件产生的“不可抗力”导致合同变更、中止、终止,使我国企业国际贸易蒙受损失的风险。(4)汇率变动造成国际贸易运营产生损失的风险。例如,汇率变动造成原料购入成本提高或产品销售价格降低的风险。(5)合同当事人违约造成国际贸易运营产生损失的风险,这种风险又可分为“非主观恶意违约”和“主观恶意违约”。“非主观恶意违约”,是指当事人经营环境发生变化,合同基础被动摇,致使当事人预期利益存在落空甚至存在亏损的可能,由此造成当事人违约使我国企业蒙受损失的风险;“主观恶意违约”,是指当事人有合同诈骗、信用证诈骗的预谋,提前设定“合同履约陷阱”、“信用证兑付陷阱”或“信用证诈骗方案”,最终形成违约后果或诈骗后果,使我国企业蒙受损失的风险。

  对此,我国企业应首先准确识别国际贸易运营所面临的各种风险,尤其是可能给企业造成重大损失的风险;然后制定风险应对措施,积极应对可能发生的风险,最大限度地降低或化解风险。

  构建降低国际贸易运营风险的治理结构

  科学的治理结构是企业国际贸易运营风险实现“可控”的重要保证,因此企业应认真对现行的治理结构进行梳理,实施流程再造,构建降低国际贸易运营风险的治理结构。

  1.组织结构

  科学的组织结构主要包括治理结构、管理体制和运营机制等,通过设计并运行这种组织结构可降低国际贸易运营风险。企业应建立健全董事会领导下的国际贸易发展战略决策、管理层领导下的市场分析和预测、信息建设和传递、信用(风险)管理、供应链风险内部控制、考核评价和激励、效能监察、企业文化及企业子文化建设等制度。

  大中型企业应根据“相互制衡”和“不相容”原则,设计组织机构和职责。例如,在进出口贸易机构下至少应分别设置市场(信息)科、信用(风险)管理科、外贸科、综合科等科室;大型企业集团在进出口机构下至少应设置财务科。

  市场(信息)科的主要职责为:(1)对信用(风险)管理科提出的进出口业务预警或警报,实施风险控制并实时进行信息反馈;对各种进出口贸易市场环境进行动态分析,形成分析及预测报告。为董事会调整进出口贸易发展战略、管理层调整进出口贸易策略,提供决策参考;为外贸科实施进出口贸易操作、原料保值、产品保值,提供参考;为信用(风险)管理科实施进出口贸易全过程(事前、事中、事后)信用(风险)控制提供信息参考;为财务科实施货币保值提供“汇率变动”参考。(2)根据市场和订单情况,编制或调整出口贸易计划;根据生产计划,编制进口贸易和供应计划。(3)根据汇率变动预测,制定货币保值方案(通过外汇期货交易,或远期结售汇,或外汇掉期等);根据市场行情预测,制定原料和产品保值方案(通过产品期货交易或相关性产品期货交易等);实行进出口贸易全过程的计算机信息管理,对整个供应链的价格、成本和收益进行跟踪、为管理层提供实时的进出口运营效果数据。

  信用(风险)管理科的主要职责为:(1)对与进出口业务有关的组织结构、人力资源、业务运营、供应链管理、企业子文化建设等方面的风险进行识别、控制、监督、考核和评价,并将这些信息反馈至企业层级的风险管控体系。(2)审核市场(信息)科编制的进出口贸易计划,审核进出口贸易客户的资质,审核、鉴证进出口贸易合同及合同项下的结算单据,审核信用证(付汇)条款,会签产品出库单。(3)对客户的资信状况进行动态跟踪,根据客户的履约情况对其实施信用等级评定,根据客户的信用等级评定结果对其授予不同的“信用结算条件”。(4)对进出口贸易全过程实施信用(风险)监督、监控、预警和警报,追收逾期半年以上一年以内的应收货款,配合相关部门实施逾期一年以上应收货款的追收及其他合同违约处理、合同仲裁或法律诉讼等。(5)对外贸、综合、财务等科室的对外往来业务,实施全方位的监控,对客户的满意度实施测评,以维护企业对外信誉等。

  外贸科室的主要职责为:(1)对信用(风险)管理科提出的进出口业务预警或警报,实施风险控制并实时进行信息反馈。(2)执行进出口贸易计划,对客户进行资信调查,获取客户有关资质证明等书面材料并实施审核。(3)签订并履行合同,为信用管理科提供贸易合同及其项下的有关单据,提出信用证开据条款,开具产品出库单等。(4)催收逾期半年以内的应收货款,配合信用管理科实施合同违约处理、合同仲裁或法律诉讼等。(5)执行经上级有关部门、最高管理层集体批准的进口原料和出口产品保值方案。(6)根据信用管理科动态跟踪的结果,对存在较大问题的合同予以中止(或终止)履行,最大可能地满足客户的合理要求并努力提升其满意度。

  综合科室的主要职责为:(1)对信用(风险)管理科提出的进出口业务预警或警报,实施风险控制并实时进行信息反馈。(2)配合相关部门,对进出口货物依据合同约定(如国际标准或货物到达地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或合同约定标准)实施验收,未经验收的货物不得放行(入库或出库)。(3)根据信用管理科动态跟踪的结果,对存在较大问题的合同予以中止(或终止)原料入库或产品出库验收手续。(4)对其他科室的经济责任制进行考核、评价和激励,对进出口专业系统企业子文化实行建设管理等。

  财务科室的主要职责为:(1)对信用(风险)管理科提出的进出口业务预警或警报,实施风险控制并实时进行信息反馈。(2)复核合同项下的“信用结算条件”是否与信用管理科的授予条件相一致,会签合同审批单、产品出库单,复核贸易项下的结算单据等。(3)根据合同约定收汇或付汇(复核信用证条款、办理信用证或其他付汇手续)。(4)根据信用管理科动态跟踪的结果,对存在较大问题的合同予以中止(或终止)会签产品出库手续、中止(或终止)支付货款等。(5)执行经上级有关部门、最高管理层批准的债务和资产(汇率变动)保值方案。

  2.国际贸易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平台

  建立国际贸易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是提高进出口贸易运营效率、降低人为因素、降低信息传递不对称风险的必要手段。要注意该系统必须实现与企业网互联,信息传递、处理要流畅,切忌搭建进出口贸易计算机信息管理系统的“孤岛”,在进出口机构内部和企业层级,实现进出口业务流程处理无障碍电子信息化,实现监督与被监督、监控与被监控的“信息传递对称”。在企业互联网层级上,通过企业层级的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实现整个供应链的“信息传递对称”,实现管理层与部门之间、部门与部门之间有关进出口业务“信息传递对称”,从而最大限度地降低因信息传递不对称而使进出口贸易运营蒙受损失的风险。

  3.市场分析和预测机制

  进行市场分析和预测的主要目的是:(1)为巩固原有市场、开拓新市场、扩大市场占有率、提高企业品牌的知名度和美誉度,提供决策参考信息。(2)为企业在原料、物资设备进口市场抓住价格低位、在产品出口市场抓住价格高位,提供决策参考信息。(3)为原材料进口保值、产品出口保值,提供决策参考信息。

  市场分析和预测应坚持“五位一体”原则:(1)根据供求关系变化(要关注宏观政策,如财政、金融、产业政策等可能对供求关系产生的影响),进行市场分析和预测。(2)根据周期性规律变化,对原料市场、产品市场进行技术图形分析和预测。(3)根据相关产品市场或相关衍生品市场的变化规律,进行分析和预测。(4)密切关注世界范围内大型基金对市场的炒作(基金的短期炒作往往不以供求关系为题材,可能抓住某一短期题材或制造某一短期题材进行炒作以达到其目的)。(5)分析“预判突发事件”(如预判可能发生战争、动乱、罢工等)、“已发生突发事件”(如已发生的战争、动乱、罢工等)可能对市场产生的影响。只有对这五个方面进行统筹分析,才能得出综合的分析预测结果;然后依据这个结果,制定出原材料进口和产品出口保值方案或应对措施并上报。

  4.风险识别、控制、监督、考核与评价

  这几项工作的主要目的,是防范包括上述“五类风险”在内的各种风险,规避、降低各种风险造成的企业债务增加或资产受损,主要有五个步骤:(1)通过各类官方、非官方渠道获取各类风险信息。例如,可通过政府商务网站或行业协会网站,获取行业(产业)预警信息;通过国家驻外机构网站获取进出口贸易所在国的预警信息、政策信息;通过国内外金融机构网站,获取金融政策变化、汇率变化可能带来的收、付汇风险信息;通过有偿或无偿信息服务机构,获取有关风险信息;在情况紧急时进行实地考察、走访,获取有关风险信息;对进出口客户合同履约情况进行动态跟踪和监控,获取合同履约过程的风险信息。(2)归纳、整理、分类所获取的风险信息,进行风险识别,制定风险控制方案或风险应对措施。(3)根据识别出的风险,向有关科室发出风险预警或风险警报,并监控其风险控制过程直至风险预警或风险警报解除。(4)对各科室的风险控制进行月、季、年考核和评价,其结果作为经济责任制考核的重要指标。(5)各业务科室通过计算机管理信息系统,实时向信用(风险)管理科传递风险管控动态,以保障进出口机构内部有关风险管控信息传递的对称;定期向企业层级的风险识别、控制、监督、考核和评价体系传递管控信息,以保障企业层级有关进出口业务管控信息传递的对称。

  5.企业内部供应链互动联动和风险控制运营机制

  企业运营的效果与进口、生产、质量保证、出口等环节息息相关,整个供应链环节贯穿了一系列重要环节,直接关系到企业运营的好与坏。换句话说,不论进口环节还是出口环节,都应与生产等环节形成互动、联动,形成一个以市场为导向的有机整体。建立供应链互动和联动机制、风险管控机制的目的,正是将市场变化迅速传递到生产等环节,采取各种应对措施以规避或降低进出口业务涉及的市场价格波动风险、供应链运营风险及其他风险。企业应着重从供应链互动和联动机制的建立,内部市场模拟外部市场运作,供应链内部环境,供应链活动监督、考核、评估和评价,供应链运营机制持续改进等方面入手,抓好供应链运营机制的建设。

  6.国际贸易系统子文化建设体系

  从企业文化的生成看,企业文化是根植于社会文化之上的子(亚)文化。与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的子文化一样,每一个下级企业同样具有根植于企业文化之上,但是又具有自身文化差异的企业子文化。同样,因各专业管理体系(生产管理、质量管理、技术创新管理、安全管理、进出口管理、计量检验管理、供应链管理等体系)的管理理念和运营模式的更加细化,导致各专业管理体系同样具有自身特征的专业管理体系子文化。这一阶段建设活动的成效如何,直接关系到企业文化建设能否与制度建设、生产运营机制建设相辅相成、互为促进。要通过先进的子文化体系建设,潜移默化地影响员工的业务运作,最大可能地调动员工创新、创效的主观能动性。

  7.考核监督和评价

  企业对进出口贸易管理体系的监督、考核与评价,应从四个方面进行:(1)进出口机构下设的信用(风险)管理科,定期(每月)对其他业务科室进行监督、考核与评价。(2)企业上级部门和分管领导依据管理制度,定期(至少每季度一次)对进出口管理机构进行监督、考核与评价。(3)企业效能监察部门依据效能监察制度,定期(至少每年一次)对进出口管理系统或供应链系统进行监督、考核与评价。(4)董事会财经审计部门,定期(至少每三年一次)进行监督、考核与评价。这四个方面的监督、考核与评价可形成保障进出口贸易管理体系有效运行和持续改进的立体监督、考核与评价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