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ERP(企业资源规划)系统的应用、学习、研究、开发、实施与咨询服务等近二十年,时而面对“ERP就等于企业信息化”的极端虔诚,时而又听闻“上ERP找死,不上ERP等死”的慨叹。无论怎样,眼见国内外大大小小的各种ERP系统逐渐进入千家万户,帮助企业在管理信息化之路上迈出了或多或少、或快或慢的一步。今天,在企业信息化圈中,很少再有人会为上ERP是否有价值而争论不休。
ERP技术自身还在不断地发展着,如:更加面向市场,包含客户关系管理、基于知识的市场预测;与制造执行系统MES、车间层操作控制系统SFC更紧密地结合,形成实时化的ERP/MES/SFC系统;供应链管理功能更强,并进一步面向全球化市场环境,强调供应商、制造商与分销商间的新的伙伴关系;更好地支持多种不同的制造方式,包括流程制造方式。ERP的工作流管理功能也将进一步增强,通过工作流实现企业的人员、财务、制造与分销间的集成,并能支持企业经营过程的重组;许多ERP还纳入了产品数据管理PDM功能,增加了对设计数据与过程的管理,并进一步加强了生产管理系统与CAD、CAM系统的集成。在计算机技术方面,ERP将以客户/服务器分布式结构、多数据库集成与数据仓库、面向对象方法和Internet等为核心技术。基于ERP系统,以逐步形成企业信息管理的主流平台,整合包括CRM(客户关系管理)、SCM(供应链管理)、PLM(产品全生命周期管理)、EIP(企业信息门户)等各种新的管理系统,渐趋被业界公认为企业信息化的“正道”。与此同时,也等于承认了ERP是信息时代企业管理的必要工具,甚至将ERP默许成企业管理信息化的唯一手段。
此时,在ERP应用的“巅峰时刻”,我们却在企业调研信息化状况及效果时发现,不少实施ERP的标杆企业,实际上已经在进行对ERP应用的“和平演变”,尽管演变的方式不尽相同。比如国内规模居于前列的某大型钢铁集团,在先后实施了两种国际顶级ERP系统之后,却将购置的商用ERP系统主要用以宣传和供外界参观;而在实际工作中,大量使用由自己成立的一支IT研发队伍开发出的满足不同功能的中小型管理系统。另一家国内最大的专业电缆企业,也是一方面对外宣称成功地实施了国内最大ERP供应商的产品,另一方面实际一直在根据自身需要,不断外包软件给南京的一家小型软件公司,研发出管理软件供实际使用。而国内某最大连锁企业,投入亿元以上巨资用全球最好的软件服务企业,实施着全球最著名的ERP软件;却也不断以较少的资金投入,同时实际使用着国内几家企业分别为其定制研发的业务管理系统。……
这一现象令人诧异,促使我们进行更深入地调查、研究和不断思索——
ERP怎么了?这些先进的技术理念不灵吗?二十年来企业信息化的探索究竟是否真正找到了有效的途径?
经过一段时间扎根实践、深入探究发现,ERP的确处于困局之中。
错不在ERP自身的技术、理念和实施方法,在于一个“适”字,即适应性、适宜性。
首先,ERP源于MRP(物料需求计划)和MRPⅡ(制造资源计划),其基本原理系基于生产制造企业的能力需求和生产计划管理。尽管不断的衍变发展,但对于当今企业的多元化和管理的普遍多样化,试图在管理领域祈望其能够包打天下难免力不从心。
其次,ERP是信息技术应用于西方相对成熟的工业文明背景和环境下,组织、生产和经营管理模式的产物。而在今天的中国,那些优秀的具有持续成长性的企业,以罕有的效率及速度不断地革新着自己的品质和面貌,它们中有一定数量的企业大笔书写着自己的历史,几乎用两、三年就走完西方国家或亚洲“四小龙”国家多数企业需要十几年才能够走完的道路。如此惊人的发展速度,必然令产生于西方发达国家的ERP之类的各色先进的企业管理工具及应用解决方案,面临着巨大的适应性考验。
第三,如果说信息技术的应用是跑着向前,那么信息技术本身的发展则几乎是飞奔而行。在西方,ERP技术的普及应用有赖于以PC(个人电脑)为基础的“E时代”的到来;而今天,以互联网技术的迅速发展为核心的“新E代”,必将迎来信息技术应用的更多新理念、新技术、新方法和新模式。
南京敏捷企业管理研究所的研究表明,目前中国企业信息化的广大用户对于信息技术应用至少有以下诉求:
Ø 软件及应用解决方案应能够快速重构并持续升级
处于经济高速增长情形下的许多中国企业,几乎两到三年就翻番,甚至成数量级增长的企业比比皆是。对于有相当数量的这类既有信息化意识、又迫切需要、且买得起软件的企业,若软件或应用解决方案只能在较稳定的运营模式、相对静态的业务环境下实施和运行,则难以满足他们的需求。
Ø 应当尽其所能的运用现代最新的网络和通讯手段
因特网及移动等现代通讯技术的发展,使得借助信息化达到更高(效)、更快(速)、更强(盛),成为企业可望而又可及的目标。但现在较为成熟的企业信息应用技术、产品和解决方案中,在利用现代最新网络和通讯手段上,仅仅刚刚开头,企业信息化与新一代网络及现代移动技术的结合潜力巨大、前景无限广阔。
Ø 存在着一些普适性的技术和功能可满足共性的需求
尽管应用需求的行业化、个性化等已成为企业信息化发展的主要潮流,但仍有一些普适性的技术、模型和功能可以被抽象及整理出来,满足共性需求的技术、功能甚至产品将客观的存在并被接受或受到欢迎。
Ø 投入成本在企业的IT项目评估中占较大权重
今天,一方面企业对于信息化的理解及认识仍需循序渐进的深入;另一方面,那些逐步成熟起来的企业开始较多的考虑如何降低信息化过程中的风险。这两方面都会要求尽量以少的投入却更好的实现目标,因此买“用的起的IT”、“信息化普及时代的来临”等呼声越来越高。
Ø 企业更乐于投资专业而实用、针对性强的软件
通过对用户购买动机的调查,我们发现那些具有可以迅速解决企业急待解决问题、使用效果立竿见影的“卖点”的软件,或符合行业或经营类型所特殊需求的软件,易被用户接受和较快的做出采购的决策。即便这些软件或它们的功能模块是所谓“低技术含量或普通水准”的。
Ø 企业的信息技术应用,将由多个层次或类型展开
不同企业对于信息化的认识、理解和需求存在一定的差异。有的企业将信息化当作提高工作和生产效率的工具;有的则运用软件等信息技术来改进生产、经营和管理过程;颇具远见的企业家及其企业,把信息化作为自身变革和发展战略来规划和实施。这几个层次类型均需要有相应的IT供应商提供支持。企业从这几个不同的层面来采用信息技术、进行企业信息化都会不同程度的对企业产生效果和实际影响。企业应用信息技术,必定是根据自身生存和发展的需要,不是为采用信息化手段而采用,更不是为了“做秀”。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技术好比工业社会的机械技术,它是社会重要的和基本的生产、技术手段。伴随性是信息技术的突出特征之一,信息经济是伴随性的经济,信息科技必须与其它科技相结合,才能发挥作用、带来效益。
Ø 以敏捷性评价企业信息化的能力和绩效
企业在不断变化、不可预测的经营环境中善于应变的能力——即敏捷性,是企业在市场中生存和领先能力的综合表现。具备敏捷性必将成为中国企业所追求的境界和要达到的目标。有助于促进企业敏捷化的解决方案、工具或软件产品,将有助于企业走上一条符合信息时代规律的发展道路,并能够充分有效的采用先进的模式和工具,不断地创新技术及管理,进而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核心优势、持续赢得竞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