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商如何利用社交应用增收

来自:赛立信      时间:2016-07-14
  社交应用是当今社会几乎每个人手机安装必备,而由于其在流量侧、潜在收入侧有较大影响力,加上社交应用具备各种应用融合功能,可以成为用户经营的重要一环,所以通信运营商又必须予以重视。如何利用社交应用实现运营增收是运营人员需要思考的问题。

  一、现阶段社交应用概况

  微信的强势伴随着其他社交应用使用率下滑,而且力度不小,这说明社交应用替代性较强,往往是一种应用挤压另一种应用空间。

  各年龄层社交媒体用户渗透率(%)

  数据选取自凯度:2016中国社交媒体影响报告

  从年龄层分布看,80后、90后是社交应用使用大军,即使50后、60后人群用户渗透率也有明显提升,社交应用用户群体不断扩大是趋势,用户群体数量不断增加也为营收提供了坚实基础。

  二、社交通讯市场PEST分析

  政治环境:2015年7月,国务院发布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明确表明为了顺应世界“互联网+”发展趋势,充分发挥我国互联网的规模优势和应用优势,推动互联网由消费领域向生产领域拓展,加速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增强各行业创新能力。而在2015年5月李克强总理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时明确促进提速降费的五大具体举措。其中包括鼓励电信企业尽快发布提速降费方案计划,使城市平均宽带接入速率提升40%以上,推出流量不清零、流量转赠等服务。在这些国家政策推行和支持下有力促进了中国移动OTT通讯市场的发展。

  经济环境:2015年全年国内生产总值676708亿元人民币,较上年增长6.9%。2014年中国互联网上网人数达6.49亿,其中手机上网5.57亿人,互联网普及率达47.9%。庞大的市场和互联网用户群也是社交通讯市场快速发展基础。(数据选自易观智库,中国移动OTT通讯市场研究报告2015)

  社会环境:手机上网的人群正在逐年增长,网络通讯质量不断提高,为社交通讯应用传播发展提供广阔空间。

  加上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消费观更为积极的90后、95后逐渐成为主力消费群体。

  技术环境:

  中国基础移动网络速度提升,4G/4G+网络兴起。

  中国智能手机用户渗透率提升,智能终端功能日益丰富。

  通信产业科研能力为互联网服务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持。

  三、市场潜力

  2015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将达到7.9亿,预计2017年中国移动互联网用户规模将在8.6亿左右。

  2014年中国智能手机市场规模为4.21亿台,预计2017年中国智能手机的销量将接近6亿台。中国手机市场虽然增长率在逐年走低,但市场基数每年有较大提升。庞大的移动互联网市场以及智能手机市场有效地推动中国移动OTT通讯市场在中国的快速发。

  四、通信运营商大环境下面对的机遇和挑战

  电信运营商虽然都有自身的社交应用如飞信、易信,但是这些应用的用户活跃度、用户规模、产品内容都尚未能和社交应用霸主微信、QQ相提并论。至于具体原因,就回到“为什么电信运营商做不好互联网产品?”这个运营商一直在思考的问题上。

  传统观点认为,以下几个浅层次的原因是很明显的:

  1、KPI考核约束:死板的KPI考核被认为是导致所有问题的根源。细致的KPI考核虽然明确了工作人员方向和目标,使到人员赏罚可量化,但就是各种各样的KPI而忽略了用户的真实体验的。如何既做到有实际效果(用户量、收入份额、市场占有率),但又摆脱指标为上的束缚,真真正正把用户价值和用户需求、满意度挂钩是关键所在。

  2、管理模式:由于传统运营商本身国企属性,所以运作者必须遵从上一级领导甚至多个领导的指示,或许每个领导都在产品出街前极力声称:我是站在用户的角度上看问题的。在运营商体系下,操作者必须要“毫不动摇、原封不动”的彻底执行,一个产品需求完成的力度取决于领导的地位。领导层除了提出一些中肯的意见外,同时还会产品规划非常感兴趣,每季度甚至月度都要对产品的现状和发展进行询问。这样造成产品建设和运作变成了一个领导需求、领导的领导意见的综合版。

  当然,事实上并不能认为上级领导提意见下命令就会造成产品运作偏离轨道,但前提是领导层需要是内行人,有这方面经验和大局观,在这样的模式下才不会令到产品运营惟命是从,脱离实际。

  3、执行力不足:运营商的互联网业务,往往采用外包方式。这种专业外包的方式,很大程度上降低了移动的运营成本,但也导致了执行力不足、积极性下降。业内人士说“没有想清楚”是运营商体系下经常用来挑战支撑方说的一句说辞,而且持续时间超过了10年以上。但偏偏就是很多“没有想清楚”的项目,逐渐被其他互联网的创业者们想到、发掘、上线、试错,其中一部分成功了或者接近成功了。还有很多貌似想清楚的项目,计划无比详尽、方案无比的高大上,但就是做不好,或者根本就没做。即使能侥幸上马,同样要面临“支撑公司领导”、运营商项目经理、运营商小领导、运营商大领导等各种需求和质疑,中途夭折也不少。

  以上这些业内人士观点是从管理运营层面解释“为何运营商做不好互联网”,不过由于管理层面的部分较难实行大规模改革,运营商只好从运作模式具体流程、其他互联网公司吸收经验入手改进自身互联网业务。

  五、运营商社交应用营收突破

  社交应用运营环节:

  运营商需要思考是否能有一个独立部门进行互联网业务管理。在这基础上再按照应用类

  型进行分类,如社交类、服务类、金融类、游戏类等。当然如微信就很好地把用户各类需求对应的应用融合起来,微信应用就包括生活缴费、打车、游戏、理财等等各类服务,这也是微信可以成为社交应用霸主的主要原因。

  为了实现用户生活需求全方位满足,运营商必须摒弃以往孤芳自赏的态度,积极通过异业合作达到社交应用多元化。

  在产品形式上,微信依然是社交应用标杆,运营商要做好社交应用用户经营在产品形式上几乎很难超越,创新也只有在局部创新,整体框架结构现阶段似乎还未会有划时代颠覆性突破。

  当然,运营商拥有自身优势,如WIFI热点、基站数据、用户实名登记信息等。这些优势意味着运营商可以准确把握自身每位用户收入、使用习惯、身份属性等,从而精确理解每位用户需求。

  建立用户特征挖掘数据库是可行的。此举在于发挥出自身拥有精确数据优势,把用户经营和大数据结合一起,做到产品建设、产品投放有的放矢。

  可以说用户特征挖掘是整个社交应用产品运营最基础最关键的一环。通过用户偏好发掘可以做到产品业务精准投放,用户潜力提升。如通过用户使用习惯看出用户A经常出入证券、金融场合,浏览金融网页,就可以在应用界面向其推广自身的理财、互联网金融产品,也不会造成用户反感,推送成功率也会加大。

  至于在用户侧获取收入方面,这涉及到业务融合、商业合作,归根到底还是需要采取互相协作,行业互补实现。运营商还是需要建立起合作互惠的互联网思想。

  传统收入:社交应用产生流量收入+社交应用定向流量包收入。

  虽然随着用户数量和使用频率增加,流量规模也会增加,带动流量收入增加,但是应用经营者在这个平台上获取的广告费用、增值业务收费、实体购物营收等带来的收益却比起流量收入更为可观,这也是运营商一直渴求营收模式转型的重要原因。

  运营商可以依样画葫芦像互联网公司一样进行电商、网游、增值业务经营获取收益,这种经营模式就是彻头彻尾变身成为互联网公司,具体效果尚难评估。

  但是,上文提到,运营商有自身优势,如用户大数据、WIFI热点、大规模线上线下渠道。除了彻头彻尾转型为互联网公司,还有一种营收模式就是运营商充当消费者和其他企业的桥梁,在用户与用户交流、用户与商家交易过程中收取酬劳。

  例如,通过商圈WIFI热点向附近使用WIFI热点并且通过社交应用内部数据库精确匹配的用户推介合作商家产品,用户通过WIFI推送的电子优惠券到指定商家消费可以获得更高优惠。这样一来商家可以获取更多客户资源和收入,运营商通过充当中介赚取佣金,用户则可以获得产品优惠,三方各取所需。

  又比如,运营商可以仿效银行针对不同用户群推出特色信用卡这种方法,把社交应用也划分成满足各种不同用户的版本,除了基础功能一致,不同版本有不同特色服务。如商旅版用户到合作酒店住宿可享受相应优惠、金融版用户购买质优理财产品有优先权等优惠,运营商就是通过应用从中扮演中介角色,充分利用自身用户、数据、网络管道优势,通过业务合作赚取酬劳。

  六、小结

  社交应用几乎是每个现代人手机必备,由于其拥有用户全体大、活跃度高、兼容性强的

  特点,而且不仅可以沟通用户与用户,还可以沟通用户与商家、用户与运营商,运营商要实现业务转型必须要重视这一领域的探索。而要从社交应用领域中获利,产品建设和营收创新是需要运营人坚持不懈探索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