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步:打造产品在用户心中的样子
一个产品在用户心中会有一个基本的样子,比如迅雷,一看到的感觉就是用来下载软件的工具;淘宝,一看就是用来买东西的地方。
一个认真的产品,在用户使用时,总是会给用户一个基本的基调,在用户的心中会形成一个想法:当我要干XX事的时候就要你这个XX产品。
这个东西现在好像是叫做产品的心智。而我们做产品的人,就是要给用户一个我们想要的产品心智。
这句话怎么理解呢?
举个例子:我们的做菜APP就是用来看怎么做菜的,那么用户就不能想看怎么整理房间的时候也来用我的APP,如果被用户这么用了,那么,这就是我们产品的问题了。
产品的心智是有界限的,如果把产品的心智认为是一个圈,我们可以去拓展这个圈,让这个圈圈住更多的东西,但是我们不能直接在这个圈外去再画一个圈。
还是拿我们的做菜APP举个例子:我们把做菜相关的需求做完了,现在我们的用户就是用我们的做菜APP天天看怎么做菜了。然后用户增长和增值业务发展不起来,产品开始想办法,发现市面上直播这个东西用户黏度高,来钱又快,就决定在读书APP里面加一个直播的功能。
那么,所谓在圈外画圈的方法就是:直接在APP中学映客直播,做各种各样平民直播。相信原来的用户肯定炸了,忠实用户吵吵一两个版本就走了,不忠实的估计扭头就走了。
而拓展圈的方法可能就是:一样在在APP中做直播,但是只做和做菜有关的,比如直播爆炒小龙虾之类的,就可能会有一定的业务拓展。(纯属YY,理解意思即可)
(补充一下,圈外画圈的例子还有一个,千千静听和阿里音乐,哈哈~)
第二步:让用户之间能够共赢
如果说打造产品心智是给产品一个基调,让产品不要跑偏,那么能够让自己的用户之间能够通过使用我们的产品达到共赢的效果,就是让产品黏度提高的一个保证。
首先确认自己的用户分别是怎样的角色,比如我们的做菜APP,里面的角色应该主要就是就是以下两类:
1、看怎么做菜的人
2、晒怎么做菜的人
然后将他们之间的关系勾划出来,那么就有了下图:
角色价值环
这幅图主要描述了一些随机想到的两种角色之间的诉求和关系,以及可能可以有的功能。
在这个环节可以针对每个角色进行人群的分类,进而可以进行调研和场景分析,从而扩散出一些功能和使用方式。这里的核心思想是:打造一个闭环,让各种角色之间形成一个共同获益的链条,从而提高用户的黏度。
但接下来的更加重要,是角色之间的转变。
第三步:让用户向优质转变
有了第二步之后,我们产品中的角色之间有了一个共赢的利益传播链,但是这样的链并没有那么的稳定,比如看怎么做菜的人,很有可能同时在用很多的APP用来看做菜的方法,而这样的用户,流失的可能性就比较高了。但是那些已经在这个做菜平台上面写了很多文章的人,还有那些已经在APP中花费了很多精力(或者money)的人或者是收益了很多的人,流失的概率的就低多了,我们称这样的用户为优质用户。
那么,把普通的用户转为优质用户就是一个让自己的产品更加持久保持鲜活的方法了。
回过头来看,我们构建了产品心智,吸引了目标用户来尝试使用我们的产品,我们加强了用户中各种角色的关系,让他们能够相互之间获利,提高了一定的用户黏度。但是,是不是觉得总是少了哪部分的思考?是的,从用户本身的诉求出发,用户使用我们产品的目的是什么?还是用我们做菜APP来举例,不同的用户在使用APP时,可能会有想要达到的各种不同的目的,这里只阐述做菜APP中的一个最常见目的,用来表述思路。
看怎么做菜的人的目的:为了学习到好的做菜方法,去寻找优质的做菜教程。
晒怎么做菜的人的目的:让更多的人来看自己的做菜教程从而可能获利,那么就需要产出优质的做菜教程。
这样,我们得到了下图的关系:
用户目标
我们可以看到,两种角色的目的是一致的,那么,根据前文可以知道,晒怎么做菜的人黏度更大,是相对更为优质的用户,那么我们就需要有一个机制让看怎么做菜的人转变为晒怎么做菜的人,从而得到下图:
角色转变
由上图很明显的就可以得到,当产品到了这个阶段时最重要的事情是要做什么的,当我们把角色转变这件事情做好了之后,我们的产品就有了一个很好的生态圈,就是下图:
生态圈
当一个想学习怎么做菜的人来到我们的APP,会有一套很好的机制把他引到我们的生态圈中,从而把他沉淀为我们的优质用户。
当建立了这样的一套核心思路后,使用现在时下最火的Growth Hacking,在每个环节提高转化率,相信你的APP一定有一个好的结果。
那么,在做完了这一切之后,还有没有要做的?有,下面我们看第四步吧。
第四步:推导出一个人人参与的架构
说句实在的,我也没有把这个做的很好,但是我认为,也许未来产品经理的核心竞争力就这个了。
我们在做一个产品的时候,参与到这个产品中的人除了我们想服务的用户以外,还有我们自己这些参与研发团队中的所有人,如何能够打造一个链接用户和研发者的架构,让所有参与者一起来共建我们的产品,同时让他们每个人都能从中获利,我想这个就是最终的价值了吧。
针对于这点我也提不出特别好的方法,但是有一个很基本的方法应该是贯穿在我们做产品中间的每一环的,那就是不断的思考、分析、迭代、验证以及推倒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