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塔集团:车间里磨出来的“工匠精神”

来自:企业管理杂志      时间:2016-07-04
在红塔集团的车间里,有那么一群普通却不平凡的工人。他们在工作岗位上追求创新,在繁忙的业务对接中追求高效,在常规的工作细节上追求完美。他们以自己的逐梦历程诠释着“工匠精神”,走出了一条当代烟草行业技能工人的职业发展之路。
 
玉溪卷烟厂王丽娅:当认真成为习惯
 
学在苦中求 技在勤中练
 
她叫王丽娅,是红塔集团玉溪卷烟厂卷包一车间的一名普通操作工。她在包装机上一干就是26年,在这26年中,她不仅自己收获多项荣誉,她所在班组的节能降耗指标和产量均也名列前茅,成为车间产量和业绩最好的班组之一。
 
她之所以能取得如此杰出的成绩,靠的就是两个字——认真。
 
“学习没有止境,在玉溪卷烟厂这座大型现代化工厂中,只有不断学习,不断给自己‘充电’,才能不被时代抛在身后。”王丽娅如是告诉笔者。作为一名老员工,王丽娅20多年如一日地坚持学习,积累了丰富的工作经验和纯熟的操作技能。但她并不因此而自满,在自己不清楚的问题上,她依然会虚心向刚进厂的新员工询问,一起讨论,共同进步。
 
虽然是一名操作工,但王丽娅从不把修理烟机当作是别人的事,当烟机出现问题时,她会寻找问题出在哪儿,与修理工一起研究解决办法,尽自己最大的能力解决;在遇到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时,她会仔细观察修理工是怎么做的,悄悄记住,下一次再碰到类似问题即可自己解决;即使在长期保持全车间最好绩效的情况下,她依然追求完美,她常常会去其他机台学习,拿自己的方法和别人的方法比较,一同探讨,取长补短,完善自己的方法。
 
追求完美只因一颗拳拳之心
 
“对于生产工厂来说,‘精’是少投入,‘益’就是多产出。质量永远是第一位的,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再去想办法把质量和节能结合在一起。在第一时间发现有问题的产品,对于一个操作工来说,就是节能降耗的关键。”王丽娅向笔者道出了一名操作工的职业责任。
 
在辅料管理方面,王丽娅有一套自成体系的做法。在每次更换辅料之后,她都会去烟机的相关部位仔细检查,如果烟机出了问题,就马上停机处理。这样做杜绝了更多废烟的产生,节约了成本,降低了消耗,也就做到了“精”;在烟机操作方面,王丽娅说:“是烟机创造了收益,是烟机养活了我们,因此,我们要爱烟机,要好好对待烟机。”于是,“勤打理,勤清洗”就成为了她的工作习惯,只要在她工作的时间里,烟机就是“干净漂亮”的,胶缸、齿轮、盖板等部件就是“清爽滑润”的;在时间管理方面,一切物料都要精确到毫米级别,胶带只能粘1毫米,并且粘正,否则会造成停机,损失产量,损失时间。一桶辅料要放在转身就能拿到的地方,“能用指的就不用腕,能用腕的就不用肘,能用肘的就不用肩……这叫‘操作动作的六级识别’,精确到毫米!烟机也会通人性的,故障率低了,废烟少了,也就自然达到了‘低成本、高质量、高产量、高效益’,也就做到了‘益’。”王丽娅如是告诉笔者。
 
不断耐心学习,不断精益求精,不断超越自我,让笔者看到了王丽娅身上一种宝贵的精神——那就是“工匠精神”。一份匠心,一丝情怀,原来红塔之所以能生产出高品质的卷烟,是源于许多和王丽娅一样具有匠心的红塔人的坚守。正如道家所说:“圣人无功,故能成其道。”“工匠精神”,天然贴合时代的发展,属于红塔的“工匠精神”,已经传递到了我们这一代,也将世世代代传递下去。
 
楚雄卷烟厂杨世学:他和他的25本笔记的故事
 
25本笔记记录“电气修理第一高手”的岁月情怀
 
打电话给杨工,笔者问:“你现在还记笔记吗?”
 
“记呀!工作中有什么事情,还是记下来比较方便些,好整理学习。”
 
“那你从进厂到现在,一共记了多少本笔记?”
 
“哎呀!这还真没数过。”
 
“好,那就给你一个任务,抽点时间数数,然后报个准确的数字给我……”
 
十几分钟后,电话响了,“25本!我全部翻出来认真数了一遍。”
 
这25本笔记,讲的是红塔集团楚雄卷烟厂制丝车间电气修理作业长杨世学工作22年,一笔一划记工作笔记的故事。在楚雄卷烟厂制丝车间电气修理组,这些笔记本可是 “传家宝贝”和“公开财富”。工作中,不管哪个同事碰上什么难题,只要翻开杨世学的笔记本,难题总能迎刃而解。新成员加入,对满是外文和图表的说明书一筹莫展,杨世学又翻出自己刚刚进厂才接触进口制丝设备时记下的笔记交给新人,“随便翻翻,这是我刚进厂时记的笔记,可能多少对你会有点帮助。”
 
1994年,当杨世学第一次踏入楚雄卷烟厂制丝车间时,他就暗自发誓要做制丝车间最出色、最优秀的电气修理工。凭着这样的心态和劲头,当别人还在抱怨车间的环境以及初次面对三班倒时种种不适应的时候,他已经沉下心来,埋头在各种烟草专用设备电气说明书中,开始了自己的烟草电气人生之旅。
 
也就是从进厂的第一天起,杨世学就养成了记笔记的习惯。在他的笔记本里,精确记录着每一次设备故障处理的故障现象、原因分析、处理过程、处理结果,他把笔记作为自我总结、提升的方法,这一坚持就是22年。
 
“我的经验你分享”在车间蔚然成型
 
在制丝车间,杨世学还有个外号是生产线上的“119”,只要设备一出现电气故障,大家就会不约而同地想到他。作为电气修理作业长,杨世学一直在琢磨如何把自己的团队带成最优秀的团队。公开自己珍藏多年的工作笔记,让大家共同学习是第一步;在组内推行“我的经验你分享”维修经验交流学习和维修“小窍门”共享是第二步。“当你站在讲台上面对所有同事的时候,‘想给大家一杯水,你必须储存着一桶水’,这就要求你必须不断地去学习、去钻研。”杨世学如是说。
 
日复一日,在杨世学的带领下,制丝车间电气修理组学技术、比技术、精于技术、自我超越的风气蔚然形成,而他所倡导的“我的经验你分享”已经成为一项品牌活动,在全车间进行交流推广。
 
这25本笔记,是杨世学多年来对卷烟制丝生产线电气技术执着坚守、刻苦钻研的真实见证;是杨世学对烟草电气事业近乎痴狂的执着和付出。这种专注、痴迷、执着,让笔者心生敬畏,因为在他的身上闪烁着这个时代缺乏的“工匠精神”。
 
大理卷烟厂龚立莉:“品质控”的那些事儿
 
多年如一日 练就“特异功能”
 
许多时候人们在外部条件相同的情况下,采用同一种方式做同一件事,但效果却不相同甚至有天壤之别,这是为什么?原因就在于这个人是否具有“匠心”。
 
红塔集团大理卷烟厂卷包车间B1包装机操作工龚立莉就是有着“工匠精神”的“品质控”。作为一名女包装机长,她所在机组多年没有出现过任何质量事故和安全事故,个人也获得多项荣誉称号。成绩不能说明一切,但成绩是对一个辛勤耕耘者工作上的肯定,是考量一名员工优秀与否的重要指标。
 
龚立莉对卷烟产品质量控制的追求,已经趋于极致,她自嘲自己就是一名如假包换的“品质控”。1991年从烟草学校毕业后,龚立莉怀着对烟草事业的热爱走上了工作岗位,开始了职业生涯,她反复告诫自己:一定要尽心尽力干好工作中的每一件事,注重每一个细微的环节,所做的事一定要让自己满意,坚决不把遗憾带回家!
 
在10多年的包装设备操作工作中,龚立莉已经形成一个固定的工作模式:坚持每天提前15分钟到岗,先观察设备、了解机况,然后检查商标辅料是否与生产牌号相符,再核对送料单的数量等,并在接班后及时清洁设备。启动设备后,龚立莉总是习惯性检查本班生产的第一条烟,认真察看外观质量、钢印等,并拆开里面的20盒烟包,察看包内烟支情况。如果上早班,她会拆开24盒烟包检查,看看是否存在因头天设备保养,引发问题烟包、烟支的出现。
 
如今,龚立莉已经具备了对卷包设备进行“望诊”和“听诊”的能力!龚立莉通过观看设备运行情况,就能够排查故障隐患;通过聆听设备运转发出的声响,就能判断出设备是否有异常。例如一次,龚立莉操作的B1包装机组,10个成型模盒中有1个稍有变型,2小时左右会产生1包内衬纸折叠不好的烟包。龚立莉通过密集观察和抽检下,及时发现了质量问题,她立刻将情况汇报给修理工,在最短时间内解决了设备问题,保证了产品质量。
 
匠人情怀臻于至善
 
龚立莉除了做好观察设备运转的基础工作,还将更多精力放在对易损件的细致检查上,及时更换磨损零部件,避免设备隐患带来的一系列问题。
 
围绕生产中出现的故障或其他机组发现的产品质量问题,龚立莉常常独自琢磨,从硬件设备和人为因素上找原因,有时也会与同事共同探讨。她通过对设备动态和静态的观察,仔细揣摩各零部件的功能和卷包工作原理,针对难点问题,现场请教专业维修工。她的许多有关精益生产的建议也成为合理化建议、金点子上报车间。
 
龚立莉常常这样说:“责任在心,全力把好质量关。一线的工人都很优秀,大家无怨无悔数年乃至数十年如一日地重复做一件事情,就是因为大家有一颗敬畏心,就是为了一辈子干好一件事情。”
 
正是一个个“品质控”的专注与执着,较劲与较真,才铸就了红塔品牌卓越的品质,他们是当之无愧的匠人,他们的生命也因此更具光彩。
 
昭通卷烟厂付昌卫:一个修理工的匠人情怀
 
痴心不改只为每包香烟的完美呈现
 
一身工作服,成就一生的舞台;一个工具箱,圆满一辈子的梦想。
 
为了每包香烟最终的完美呈现,红塔集团昭通卷烟厂卷包车间的付昌卫师傅将冰冷的机械设备当作“孩子”来细致呵护,将枯燥的维修工作当作“爱人”来全心倾注,二十多年来他一直严苛地对待自己,只因一份痴心不改的匠人情怀。
 
或许匠人的性格中多少都带点“偏执”,付师傅也不例外。作为一名包装机修理工,付师傅始终心无旁骛地沉浸在钟爱的维修事业里。他随身携带着一个笔记本,对每次维修过程作记录和总结,空闲时候便拿出来研究。当他翻阅回顾起前几天更换B1机烟库推烟板凸轮摆臂传动轴承的记录时,心里开始琢磨:拆除防护罩→拆除推烟板及支撑座→拆除箱体顶部端盖→拆开侧面挡板→放出箱体内润滑油→取下摆臂更换轴承→再按先拆后装的顺序完成维修,总耗时2小时30分钟。这样算下来,耗时太长,一定要想办法提高效率!每每此时,便是付师傅的匠人心在“作祟”。
 
付师傅立即来到B1机现场对每一个维修环节进行细致地观察,盯着设备在大脑里进行维修流程优化的模拟实验,竭尽所能找各种减少耗时的办法。苦思冥想几天后,付师傅记录下第一次的试验情况:直接拆开箱体顶部端盖,拆下摆臂便可实现轴承更换。但箱体内空间狭窄,要拆除摆臂的两颗内六角固定螺钉难度较大,花费了大量时间,未达到提高修理效率的目的,问题的根源是没有能实现快速拆卸的工具。接下来,付师傅反反复复地进行测量、论证和实践,从多次的实验记录中寻找突破口,最终写下经过多次论证最直白却也是最有效的经验总结:要想当好修理工,先从学会使用工具开始。付师傅选用长度为20——30mm的8.0内六角头一把,8mm棘轮快速呆梅扳手一把,将整个维修时间缩短到50分钟以内。从2小时30分钟的修理耗时缩短为不到1小时,渴望练就精湛技艺的付师傅在点滴中积累超越。
 
匠人的眼里容不下一粒沙子,对待每件事的严谨和苛刻是源于他们内心对完美的极致追求。付师傅追求的不仅是消费者眼中的“完美”,而是自己心中的“极致完美”。
 
用“爱”付予机械设备灵气
 
“爱”能赋予机械设备灵气,付师傅在与设备多年朝夕相处的过程中,摸索到了它们的脾性——不同的设备犹如不同性格的孩子,需要用心去感受它的性格,时刻关注它的变化,保持它的清洁卫生,否则它就爱生病。
 
付师傅一有时间就到现场给设备上上油、擦擦灰、刮刮胶垢,“三分修,七分养”的维修理念使他所负责的区域设备都非常听话。对于车间刚置换的FOCKE725超高速机,他更是倍加珍爱,三番五次叮嘱身边的维修操作人员:“这是一个庞大的初生婴儿,需要无微不至的呵护!”当得知要用“百洁布”清洁FOCKE725超高速机胶垢时,付师傅心痛不已,因为外方调机人员提供使用的“百洁布”样品,属于含砂类型,而盒模内壁在设计时考虑到对烟包接触面的保护,进行过特殊处理,具有较高的光洁度,使用“百洁布”清洁胶垢对接触面存在损坏风险。他马上查阅设备保养指导书,看到上面清楚地写着:设备生产一段时间后,在干燥盒模内会产生胶垢,需要及时对其进行清洁保养,用湿润的毛巾即可清洁。他指着说明书执拗地质问:“请给我一个使用‘百洁布’的理由。”并再次阐述自己的观点:第一,车间提供的湿润毛巾已能满足清洁的要求;第二,“百洁布”相对毛巾较为粗糙,长时间使用会导致接触面受损;第三,会产生额外费用,增加成本。他极力向相关领导反映,直到放弃使用“百洁布”才罢休。他近乎执拗的坚持,是不忍心爱的设备受一点点伤害。
 
但凡匠心,必定超凡。
 
付师傅在时光中积淀,在孜孜不倦的追求中精耕细作,他把产品质量当做信仰,把功夫下在细节上。他不满足于目前“技术能手”的高度,而是以一个匠人的情怀,持之以恒地修持着一个维修岗位的最高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