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前言:
2024年7月,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提出,必须健全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体制机制。新质生产力代表了我国新时代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是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伟大实践的理论总结。
在这一背景下,央企作为国民经济的支柱,必须适应这一新趋势,通过科技创新推动自身转型升级,以应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如何加强国家科技战略力量定位的科学性与协同性?中央企业科技创新的使命又是什么?让我们从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教授的演讲中,探索这些关键问题的答案。
本篇为核心观点,以飨读者。
文 / 陈劲
在当今全球科技竞争日益激烈的背景下,科技创新已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核心驱动力。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深入发展,新质生产力正逐渐崛起,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关键力量。新质生产力不仅体现了绿色低碳转型和高质量发展的实践总结,也对央企等国民经济支柱提出了新的要求,即通过科技创新推动自身转型升级,以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要求。在此背景下,如何加强国家科技战略力量定位的科学性与协同性,以及明确中央企业科技创新的使命,成为了亟待探讨的问题。
调整科技结构:企业成为科技创新主体
在我国科技创新的生态系统中,高校和科研院所长期发挥了重要作用。然而,近年来,它们在科技成果转化中的速度和效率较低,成为科技创新的一大挑战。为了改变这一现状,调整科技结构,使企业成为科技创新的主体,成为当务之急。
企业应成为科技创新的决策主体。未来,更多的科技创新方向应由科技领军企业提出,而不仅仅由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专家和教授主导。这一转变对于加速科技成果的转化至关重要。如果没有实现这一重大转型,创新成果的商业化和产业化将面临诸多障碍。
提升企业研发投入:突破科技创新瓶颈
当前,我国企业的研发投入相对不足,特别是在基础研究领域。世界一流企业的研发投入通常达到1000亿元人民币,而我国央企中的佼佼者中电科的研发投入仅约为500亿元。这一差距表明,企业在研发上的投入仍需大幅提升,尤其是在基础研究方面。
为了应对日益激烈的科技创新竞争,央企应加大基础研究的投入,尤其是在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基础理论研究上。基础研究的进步将为新技术的突破奠定坚实基础,也为我国在全球科技竞争中争取更多话语权。
产业创新与科技创新的深度融合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要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深度融合。产业创新是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的关键,必须拥有世界级竞争力的产业,并在全球价值链中占据高端位置。央企作为产业创新的主力军,虽然在一些高端产业领域已有布局,但仍需进一步提升,尤其是需要加强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融合。
产业创新不仅仅是技术的创新,更是商业模式、组织方式、产业链结构等方面的创新。央企要通过加大投入、加强协作,推动科技创新与产业创新的有效结合,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的同时,打造未来产业的竞争力。
构建高水平的创新联合体: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
企业作为科技创新的主体,还应积极推动产学研深度融合。未来科技领军企业不仅要做好自身发展,还要带动民营企业和中小企业共同创新,构建高水平的创新联合体。企业应发挥平台作用,建设更多的科技创新平台,如国家实验室、重点实验室、技术创新中心等,加快世界一流企业的建设步伐。
通过产学研深度融合,可以进一步打破科技创新的“瓶颈”,提升创新效能,为国家和社会创造更多的科技价值。
加大基础研究投入:突破瓶颈,打造核心竞争力
基础研究是国家科技创新的根基,也是企业创新的“源头活水”。然而,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我国企业在基础研究方面仍然存在较大差距。我国企业的科学家数量远低于美国,且基础研究的投入普遍偏低。为了与美国等科技强国竞争,我国需要调整研发投入结构,加大中央企业在基础研究上的投入力度。
央企要增强基础研究的力量,培养更多的科学家和技术领军人才,进一步推动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的结合,促进创新成果转化为实际生产力。
建设科技强国:央企的责任与担当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强调了建设科技强国的重要性。距离2035年建设科技强国的目标只有十年时间,时间紧迫,任务艰巨。因此,央企必须在创新中担负起更大的责任和担当。
未来,央企要以产业方式为国家形成战略科技力量,推动原创技术的源头创新,带动产业链、创新链的整体提升。此外,央企应在产业链跃升和原创技术策源地方面不断强化创新主体地位,为国家科技强国建设提供强有力的支持。
(来源:清华终身学习)
作者:
陈劲:中国管理科学学会副会长、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清华大学技术创新研究中心主任陈劲。长期致力于技术创新管理与企业管理研究,承担国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项目、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等,在国内外期刊及学术会议上发表论文600余篇,2021年入选全球最具影响力的50大管理思想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