松下:该我们向中国的民营企业学习了

来自:中欧商业评论      时间:2017-07-06
“我们向中国的民营企业学习就可以了。”

这句话,出自松下家电(中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吴亮之口。一家有着上百年历史的日资企业要去向中国的民企学习,放在一二十年前也许很难让人相信,但如今这成了事实。

1962年出生的吴亮是杭州人,也是松下集团中国独资企业中第一位华人总经理。2017年4月1日,松下电器宣布:将松下在中国的家电业务总部统合到杭州,并将原松下电化住宅设备机器(杭州)有限公司正式更名为松下家电(中国)有限公司,统筹家电市场销售,由吴亮担任总经理。

纵观曾经名满全球的日本家电品牌:夏普被鸿海收购、东芝将白电业务出售给美的......日本家电品牌日渐式微已是不争的事实,松下此次的结构改革与启用中国人担任高管的本土化战略,显露出其家电产业在中国求变的决心,这个即将迎来“百年大寿”的家电品牌在中国能重振旗鼓吗?

守旧的“巨人”

上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进入中国的松下,巅峰时期曾占领中国家电市场近20%的份额,如今该数字已经跌到2%以下。但在日本本土市场,松下依然独占鳌头,几乎所有家电产品的销售量都排在前两位,部分产品的市场占有率甚至高达60%—70%。

在本土市场的成功使松下高层相信,把松下在日本市场的成功经验复制到中国来,也会成功。

吴亮透露,松下家电在中国的销售模式还是初进中国市场的那一套,除了个别工厂直接做销售,其它的都是“按计划做,计划变了我照做,消费者已经没了我还做”。

长期以来,松下家电在中国的研发、生产、销售分散在不同的子公司,部分产品的销售整体交给了第三方代理商,各公司、部门间合作不协调,且缺乏对市场变化的回应机制,致使松下产品空有质量,却无销量。

公司大、层级多且复杂,任何改变都很困难。但不改变就意味着原地踏步,甚至被淘汰。对于任何一家公司而言,庞大且仍在增长的中国市场都是难以轻易放弃的大蛋糕,松下也不例外。

吴亮称,松下总部CEO每年都会造访中国7、8次,每次都有新鲜的感觉,除了赞叹中国的发展势头,更感悟到松下中国该做的事还没有做到。

“松下公司有一定的技术,我们在中国做了30多年,有7万多员工,有一定的底蕴在这里。我们唯一的缺陷是什么呢?没有与时俱进。”吴亮说。

新起航:向国内民企学习

担任松下家电(中国)有限公司的总经理之前,吴亮是松下电化住宅设备机器(杭州)有限公司的一把手,这家公司生产的主要产品之一是智能马桶盖。

2015年初,中国游客赴日旅游买回马桶盖的话题引起了社会的广泛讨论。媒体紧接着发现,游客从日本背回来的马桶盖其实产自杭州下沙,也就是吴亮所在的松下公司。一时间,松下智能马桶盖的销量飙升。当时吴亮果断做了一个决定:所有生产节奏,按照4倍增长做长期准备。最终,松下智能马桶盖销量从2014年的7万台,上升至2015年的28多万台,实现了4倍的增长。

这次的成功,用吴亮的话形容,是“随机应变”的结果。作为一家跨国大公司,松下总部权力很大,而身在前线的各个子公司却少有权力,且依赖于上级的战略指示与资源调配。

吴亮用沙盘演绎形容前线和总部的交流:“市场就好比打仗,对手有一个连,我们有一个加强连,司令官说每人发5颗手榴弹、10发子弹,足够(应对)了。可前线对手(突然)出现了一个团来进攻市场,我们子弹就不够了。等到前线报告按程序送达,已经败了,总部还要质疑我们的侦查能力,要求反省。等到反省完,市场早就被对手占领完了。”

“这时候总部要做的是看到前线报告就立刻增援。前线要人力、要物力,总部就给,放权让他们自己干。前线要做的是随机应变。”吴亮说,这正是新公司成立的原因之一。

谈到新公司具体将如何调整管理模式与销售模式,吴亮的回答也很轻松:“我们要做的很简单,向中国的民营企业学习就可以了。”

拥抱线上

在松下,曾经弥漫着对线上销售嗤之以鼻的态度。“以前有两个误点,一是以为网上卖的是便宜货,一是以为只能卖小家电。”吴亮坦言,他们一度认为,作为家电企业,最好不要碰电商。松下产品的定价不算低,而大家电还面临着运输、配送、安装等问题。但这些在现在看来都不再是问题。国内80、90后这一代人早已习惯线上购物,物流行业的突飞猛进也解决了大件商品的运输配送问题。“现在迎头赶上还来得及。”

杭州下沙区的松下工业园里,现在有了一个全新的电商部门,整个团队60多人,基本由90后的年轻人组成,他们承担大部分生活电器产品从活动策划、运营到销售的全链路责任。

自己做电商还有一个驱动力:去除中间环节的代理商。松下部分产品的线上销售由代理商在运营,吴亮认为,代理商是一笔额外的支出,这部分费用甚至可以以产品降价的形式返还给消费者。

目前,松下小家电产品的线上销售比例已经占到整体销售的55%至60%,大家电也接近10%。吴亮认为,几年内,家电产品的在线销售还会继续上涨。且随着GDP的增长和中产阶级的继续崛起,小家电产品也会迎来更大的市场。“消费者对生活品质要求高了,不光有冰箱、洗衣机、空调就可以了,小家电产品的需求会越来越高,而且小家电也特别适合线上销售,东西小,外观漂亮,能引起购买冲动。”

智能家居——弯道超车契机

吴亮透露,松下总部社长津贺一宏描绘的发展蓝图中,其中一项就是家电业务和其他部门业务的互补、协作。与此蓝图不谋而合,松下中国家电也正在联合其他业务部门一起推广全屋智能,以希望跟上中国的智能家居这新一波蓝海市场。“这非常有可能成为松下在中国再崛起的一个契机。”

得益于互联网及应用的发展,吴亮称中国家居产品的智能化进程已经超过了日本。日本有扎实的基础研究与尖端研究,但中国很多的中小企业通过应用研究在市场上找到自己的利基,使得中国有相当庞大的智能家居资源。

对于这些企业与应用,吴亮选择了用开放的态度拥抱它们。与其花三五年时间再去做应用研究,不如直接向这些企业购买专利,尽可能快地生产出智能化的产品,以跟上中国市场的发展形势。“我们有继承(日本)的一些东西,再结合中国比较好的东西,肯定会有一个非常好的结果。”吴亮还透露,松下中国的主力家电产品在今年都已经实现了智能化。

此外,松下家电产品品类十分齐全。“带电的东西,从监控、门锁,到电视、地暖、通风系统,只要是家里用的,我们都有。”吴亮的计划是去跟房地产企业以及互联网巨头的家装平台进行合作,使松下家电产品有更多的宣传推广机会,进而带动线上线下的销售。

以消费者为中心

品质过硬是许多消费者会选择购买日本品牌的原因之一。但吴亮说,松下许多产品会被人质疑是不是“品质过剩”。

“比如我们卖一个灯泡,打出的广告是能够使用10万个小时,价格比其他品牌能使用2.5万小时的贵一倍。我们认为这个附加值是有用的,但从消费者的角度看,这个卖点是错的。10万小时等于几十年,有多少人会在一个房子住一辈子呢?换房子的时候这个灯泡还要不要呢?”

同样的问题也在松下的畅销产品智能马桶盖上。“智能马桶盖的功能很多,但很多消费者买回去其实只用便圈加热和温水冲洗功能。”这样一来,他们自认为的多功能、高性价比的优势并没有使消费者感受到。

了解消费者的确切需求,生产消费者真正需要的产品,是吴亮将要带领新公司做的事之一。“现在的马桶盖装上了WiFI,我们可以尝试通过收集数据了解客户的使用情况,了解消费者到底需要什么样的产品。”

除了产品要更贴合消费者的需求,吴亮认为还要加强售后,让消费者得到更好的服务。

将售后服务外包给第三方公司,是许多外企在中国常用的策略。但第三方客服人员通常服务态度不好、对待顾客不够耐心,使顾客对产品与品牌的好感程度大打折扣。

吴亮称他经常打售后服务电话,客服的态度让他十分不满。“我们通过各种渠道、花了多少钱和精力将消费者吸引过来购买产品,结果因为售后服务人员的一句话而要退货,这划算吗?”

“这一点,我们应该向海尔学习,要像海尔一样有一个有口碑的售后服务才对。”

吴亮称,松下家电中国有计划自己来做售后服务,让消费者得到他们应该从日本企业得到的服务。“我认为售后服务是非常关键的,把现有的客户服务好,为他下一次购买松下电器做好前端工作,这很重要。”

日资企业里的非常规中国领导

今年是吴亮在松下担任总经理一职的第15个年头,谈到如何管理一家日资企业,他的回答也很简单:“放权!”

“你要相信,每个人都有一项或两项能力是超过你的,你要让他们发挥出他们的能力。”

吴亮认为,领导应该做的事是定好自己的原则,接下来就放手让下面的人自己去做,要给年轻人犯错的机会。“所有部门,所有部下,做任何事都有可能搞砸,你不让他搞砸几次,他怎么记得住呢?”

年轻的时候,吴亮看到员工犯错会忍不住骂几句,现在也不骂人了。“迄今为止,我们的失败经验不适用于现在这个社会,不能再去照搬过去继承下来的经验。你可以考虑让年轻人自己去做,发挥他们的智慧与才能。”

不仅不骂人,在办公室,吴亮也尽量营造更轻松、人性化的办公氛围。毕业就进入松下,至今在这里工作十多年的运营总监闫月华透露道,以前松下规定员工上班要穿正装、工作服,而自吴总来了以后,态度就是“你们爱穿什么就穿什么”。

吴亮笑称,“这也是有目的的。”他希望年轻的员工可以通过更个性、随意的穿着,拉近同事间的距离,调节办公室氛围。此外,“到了公司,女孩子之间比一比也是好的。她休息的时候就去逛逛街,上网买买东西,然后钱不够了就努力工作,这是最终目的。”

吴亮曾在松下工业园区的厂房屋顶建了一个屋顶花园,最近又在计划把知名的连锁便利店引进这个杭州郊外的园区,为员工构建更好的工作环境。

“松下擅长的也正是国内民企所欠缺的”

在两个多小时的采访中,吴亮多次提到了“向中国的民营企业学习”。而作为一家有近百年历史的制造业企业,其技术底蕴也是国内许多民企所无法比拟的。

“松下欠缺的是国内民企所擅长的,而松下擅长的也是许多国内民企所欠缺的。”

松下现在欠缺的是与时俱进的管理模式和营销体制,但在制造业上的技术优势,以及对新产品的研发投入,也领先于多数国内民企。

吴亮认为,这几年国内提的供给侧改革、品质升级等概念,恰好也给了松下等外企一些新的机遇。“我们对新产品的研发投入,肯定是比国内的一些中小企业,或者说一般企业要多。”比如说近两年才开始畅销的马桶盖,吴亮主编的《造物之美》这本书提到,松下早在2001年就开始为产品进入中国做起了准备。经过10多年的刻苦攻关,终于在2015年迎来逆袭,一跃成为行业引领者。

那么,中国企业可以向松下学什么?吴亮的回答是“要认真地沉下心来面对制造,要投入资金去研发,要培养自己的工厂管理人员。”在他看来,中国很多工厂在现场管理和品控方面的管理等投入远远不够。

吴亮有一个观点,许多外企有好产品,在中国市场却生存不下去,很大的一个原因是产品产量不够,导致产品成本过高,在市场上价格缺乏竞争力,而一旦销售做好了,反过来可以促进企业提高产量,降低成本,一切都运转起来了。

“我们在质量控制方面投入的管理成本确实不低,但是,好的产品才能保证持续的销量,产量上升,成本自然就能下来,我相信我们按这个势头发展,一定能比他们还便宜。”“他们”指的是国内民企,吴亮说,多数民企的品控管理投入少,所以成本更低。

“如果把质量管理这一块做强了,再加上民企擅长的灵活的营销体制,中国企业肯定是不会差的。”

目前,松下家电在中国销售额接近100亿,吴亮的目标是在2020年将销售额提升至200亿。新公司要将分散在全国各地分公司的家电业务全部统筹进来,还需要二、三年的时间;在国内家电产品竞争异常激烈的市场中,让松下的品牌得到更广泛的传播,也在考验着吴亮和这家新公司对各种营销策略的判断。但对3年后实现200亿的销售目标,吴亮还是充满了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