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了10年大数据,我的逻辑还是看人

来自:汤旭东 价值中国      时间:2017-06-23
  1、十年,商业逻辑在变化

  我1998年开始进入投资领域,当时投了国内第一家锂电池企业星恒电源,后来被联想集团高价并购。我们是最早的那批投资人,完全走在科技创新的前沿去投项目。进入大数据行业,是2008年,虽然当时的项目具有偶然性,但从那之后,我开始关注到大数据领域的巨大商机。回看这十年,从辅助决策渐渐成为主导决策,大数据的价值在发生变化。

  首先,数据源从B端变为C端。2008年做大数据,多是从客户定位上做企业内部数据服务,包括数据的加工、分析、整理和再利用,不像现在移动互联网这么发达,可以获取海量消费者数据,那个时候,中国的很多数据都在政府手里,或者被大的集团掌握着。

  其次,商业模式在变迁。最初做大数据,是一个项目接一个项目去做,每一个公司有不同的项目,基于数据,做什么样的模块,是从客户角度做个性化定制。一个项目几百万的单子,你可能就帮他开发数据仓库,然后再开发一些基于数据仓库支持上的应用版块。

  从2012年以后,随着智能手机的普及,移动互联网上的数据量出现爆炸式增长,由此带来了整个大数据行业的新一轮升级。大量来自于C端的数据,及一部分的B端数据都可以被爬虫爬到,行业开始出现围绕各个垂直领域的大数据应用公司。

  跟着这波浪潮,我们投出了几个大数据、人工智能领域的经典案例。例如,投了国内最大的娱乐数据公司「艾漫数据」,它的数据清洗能力很强,已经挂牌新三板,估值近十亿人民币,主要做企业情报大数据,服务于银行及中石油、中石化这些央企;国内最大的电商在线智能营销、智能客服大数据公司「小能科技」,通过电商的线上直营销、智能客服、实时统计分析来进行电商大数据的深度挖掘,做精准营销,回报超过100倍;在人工智能领域,投了国内最大的AR人工智能眼镜公司「枭龙科技」,连续获得两家上市公司的再投资,回报数十倍。

  最后,3.0时代,数据在超越人。从去年开始,大数据开始和人工智能挂钩。人工智能经过升级后开始基于实景网络的架构做大数据的处理加工,仿人脑的思维习惯。这个阶段,大数据的逻辑思维能力更强,更智能。大数据成为原料,人工智能是基于它的加工方法和模型,进而能够逐渐向人脑思维靠拢,模仿人脑在各个垂直行业的应用,甚至是情绪管理。以前,大数据的变现比较困难,很多人觉得数据服务是一个辅助功能,而不是主导决策的,如今慢慢发现它的某方面价值正在超过人类。

  2、2.0到3.0的投资逻辑

  不管人工智能还是大数据,我们选择项目时:

  首先,看数据获取能力,也就是数据源。是不是能获取到垂直领域充分的数据,除了爬到的已经标配的互联网公开数据,是否还有一些独家数据,未来这块价值会攀升的很快。所以,早期拥有大量数据资产的公司,未来的估值还会大幅提升,现在被低估了。

  其次,要找到应用场景。需要考虑清楚几个问题,人工智能到底是服务B端还是C端?服务大B还是小B?到底能给用户创造什么样的价值? 

  最后,有数据源及好的应用场景后,还要能做出好产品。这个产品考验的是数据的建模能力、处理能力。建模需要对行业有深度理解,相当于把在行业里做了很多年的人的思维模型,通过计算机的语言表达出来。比如,将巴菲特的整个投资逻辑建模,需要创业公司既有经验丰富的团队,还要有建模方面的人才,同时也有最终能把产品成功推广的人。因此,大数据公司创业的门槛会越来越高,光有技术远远不够。

  这两年,大数据行业的泡沫很厉害,很多企业貌似都做大数据,但是以上几个方面的能力都很一般。一个垂直行业跑出两三家特别牛的大数据公司,基本就品牌化了,集中在这个风口的创业公司会大批倒闭。比如,炒股票的智能投顾,国内的创业团队大概有几百家,大多数最后都要倒闭。

  3、投资就是投人

  这么多年,我的投资逻辑一直没有变,即围绕人。

  举个例子,我们投资的「彩球世纪」是做彩票大数据里最强的企业,2017年收入将超三亿,即将登陆创业板,它成功的关键在于有两个极强的团队。一波是网易彩票频道的创始团队,曾将网易彩票从0卖到8个亿;另一波团队来自清华研究院,有很强的数据建模能力,他们将掌握的100亿条数据建了200多条模型,每一条就是一个策略。去年欧洲杯,彩球科技的比赛预测准确率达到了85%,这需要拼硬功夫。

  我们很早就开始投游戏,页游、端游、手游、VR游戏,从这里面赚了不少钱。游戏的商业模式很清晰,它是刚需,目前仍在以每年30%的速度增长,做的好基本就跟印钞票一样。回到最初的逻辑,还是要投人。

  我们投资的游戏项目,基本都是在游戏圈做了15年以上的团队。他们知道哪些游戏基本玩烂了,哪些游戏是大家没玩过的。其次,他们跟电影圈的人很熟,在推广游戏时分销渠道的人脉多,游戏开发出来就会有人帮他发,就像电影一样,电影拍得再烂也有人买账。再者,游戏没有地域性,基本是个全球性产品,只要做出特色,哪怕满足非洲一个小国家的需求也可以赚大钱。所以,我们会去投确实有核心创意能力的一帮人。

  市场已经摆在那,是刚需,嗷嗷待哺。经验丰富的团队变成一种稀缺资源,因为这个领域特别需要圈子和人脉,体育有体育圈,游戏有游戏圈,圈子说大不大,说小不小,但是能赚到钱的就那一小撮,必须想办法接近这批人。人的因素在传统科技行业占到60%,但到娱乐里面可能占到80%。

  从美国的娱乐业来看,中国娱乐业至少还有30年的高速发展期。尤其是体制内的人才被解放出来,包括体育人才、演员,政策的每一次释放都会有巨大的市场爆发。马拉松很典型,一但下放了民间举办权,马上就出现了全民马拉松的场面,这个就是中国特色的投资机会,中国这个半管制的市场中,一个政策出来就诞生一次机会。

  文娱中,我们投体育比较多,对体育的研究也比较深,有自己的选择标准。首先,看品类,一定是不受场馆限制,受众量比较大的。受众量有两层意思,一种是观众比较多,像《昆仑决》这种拳击类,虽然大家不会打,但是愿意看,这种可以投。还有一种是参与度特别高,比如篮球,中国有三亿多篮球爱好者,比足球要多得多,不管做篮球真人秀,还是篮球赛事,或者篮球经纪人业务,这个品类的市场空间巨大。其次,看变现。像体育培训、体育游学,包括体育真人秀,都是来钱比较快的商业模式,是投资优选。还有一块,最重的体育赛事模式,虽然培育周期长,需要做出观众量后才能拉到广告,甚至像中超这样级别的赛事都是不赚钱的,也都是在培育,但是增速惊人。

  体育这个新版块有多高的增速呢?在中国经济下滑的情况下,它的平均增速是百分之四十几,这在GDP才七个点的情况下没有任何一个其他行业可媲美,年增长几乎和游戏差不多。我觉得这块至少有十年的高速发展期,只要投对方向,投对团队,会有很高的溢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