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个月,中国的共享经济初创企业表现出色。首个“独角兽”规模的共享单车平台已然出现,一家共享充电宝企业在近几周已获超过1.5亿美元的投资。
与此同时,最近有一家初创企业宣布,今年将在广州共享50万把雨伞,而位于嘉兴的一家篮球共享公司也得到了省级媒体的报道。无疑,在如此造势下筹资不是难题。这类商业极易模仿(想共享篮球,可以问科比·布莱恩),但即便投资打水漂,企业被兼并甚至破产,这种共享模式在中国也比任何地方都更可能有光明的未来。
中国本土成长起来的出行共享和居所共享公司是十年前出现的,他们紧跟Uber和Airbnb在美国成立之后。从那时起,整个行业呈现爆发态势。
据中国政府的共享经济研究机构,在2016年共有6亿中国人从事这项业务,市值达5000亿美元,比2015年增长了103%。
数字会吸引投资者:中国的共享经济公司去年筹集了250亿美元资金。共享领域也早已超越了共享汽车和公寓——单车共享是最易见的,也是泡沫最多的领域,它是数月以来风投追逐的目标。在中国经济主体放缓的前提下,政府期望中国的共享经济到2020年能占有GDP的10%。
这种乐观的预期有三个因素支持。首先,中国人口庞大,从单方面看,中国的千禧一代是中国居世界第一电子商务业的动力源泉,而共享经济成长于电子商务。
在不需要自己花费买车,甚至手机电源也不用买的情况下,许多中国年轻人更希望存钱用于生活方式的体验上,如旅行,如创业。同时,中国的老年人群毫不奇怪会更加节俭,而共享资产也会更有吸引力。
第二个因素是中国人消费方式的迅速变化。中国的中产阶级人群显示他们对于如何分配支出更加慎重,一大批人会远离大众化产品,而选择优质产品和服务。
上述情况产生了两方面的影响。其一,本来可能用于买车的钱,被存储下来用于共享乘车和其他方面的优质消费;其二,共享提供了获得优质产品的机会,如度假可以共享居住在高品质的住房里。有趣的是,共享增长的趋势与丰富的二手商品线上交易,包括Gucci手包这样的奢侈品(实际上是长期共享)的成长并行发展着。
第三个因素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中国消费者对手机支付系统,如支付宝、苹果支付的热爱。2016年中国的手机支付额是美国的50多倍。今天,到处可见中国消费者在付款台摇摇手机或扫描二维码,即可完成交易,常常是很小的金额。(典型的中国共享单车每半小时骑行仅需支付0.07至0.14美元。)所以毫不奇怪会有投资者认为共享雨伞服务也有望成功。
这种欢迎的氛围意味着世界上许多的共享领域创新有可能来自中国,而非硅谷。
中国人的单车共享公司已经在不断扩大,并被东南亚国家效仿,将这个解决中国奇葩交通困境的商业模式传播开。很快,中国的巨大制造业可以发展起自己的基于电脑应用的共享经济,让小制造业者获得3D打印和其他设备的使用。
可以断定,共享之路上一定会有盲目浪费和失败破产。但是,总有一天中国要教整个世界怎样共享。
(译者:于馥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