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安石变法的哪些经验教训,值得企业家引以为鉴?

来自:中外管理杂志      时间:2017-04-13
  治国与企业管理,在很多地方是相通的。王安石变法中的经验教训,值得企业家引以为鉴。

  在我们的历史教科书中,王安石是个正面角色,有能力、有魄力、有担当,“真抓实干”。自然而然的,他的“变法”之举也是正面的,但变法由于受到“保守势力”的阻挠,导致最终失败。

  事实并非如此。

  在这里要提示大家的是,企业遇到困境,就要大胆变革。但企业变革,一定不能学“王安石变法”。如果你非要学,那就等着把北宋变成南宋了。

  对于企业管理者、特别是企业家来说,变革是企业大事,要谨慎行之,更要多以史为鉴。那么,我们能从王安石变法中,吸取哪些教训呢?

  第一,要选择合适的人

  宋嘉佑三年(1058年),王安石进京述职,作《上仁宗皇帝言事书》,针对宋朝时弊,特别是针对国库亏空、北疆不稳,提出“变法”主张,要全盘改革法度,革除积弊,扭转积贫积弱的局势。

  宋仁宗还算明智,知道王安石人虽然不错,但是太学究气了,对下面的情况不甚了解,属于空谈派,所以对王安石的主张未予采纳。

  治平四年(1067年),久慕王安石之名的宋神宗即位。这哥们儿即位时是个20岁的毛头小伙子,没啥政治头脑,但知道国库空虚,没钱不好办事,于是与王安石的变法之策一拍即合。但结果事与愿违,“变法”后国家更加疲弱,神宗38岁时又气又恨,最终丧命。

  企业变革,要选择真正有思想、忠诚、又实干的人来操盘,才可能成功。一般情况下,用保守派肯定不会成功;用激烈的革命派也不会成功;空降一个孙悟空则只能将乱局变为危局。因此,推行变革,最好是找到真正了解自己企业业务又有开阔视野的人来做。

  第二,要找到真正的病根

  宋朝当时时弊的根源或者病灶,不是财政收入少,而是冗官、冗兵严重,光总理级的官员就若干。本来一件事由一个人负责就行,宋朝皇帝怕一个人总揽这些事而权力太大,篡夺自己的位子,于是分给N个人干,结果是谁也不干,谁也不负责。

  中国历代朝廷,宋朝官员俸禄最高。俸禄高、官员人数又多,人数多又不干事,有多少财政收入都不够花。
  王安石要真变法革除时弊,就要先解决官员的冗员不作为。但王安石是想办法增加中产阶级税收,以提高财政收入。最后,受苦的还是普通百姓。因为底层官吏、地主等将这些负担转移到普通农民身上了。王安石变法的结果是,时弊更大,上上下下都不说他好。结果,神宗死后,不足50年,北宋就灭亡了。

  企业变革,要找到真正的病因,对症下药才行。绝不能像王安石那样,对真正的时弊视而不见,反而迎合皇帝的短视,乱改瞎干。

  第三,要照顾中层的利益

  王安石变法,要增加税收,他知道不能从底层百姓那里压榨更多油水,于是给出百姓不用多交税而地主、商人多交税的策略。但在任何一个系统里,中层都是和底层联动的。即便你制定了非常周密的政策,让百姓税收不增,改革也很难取得成功。

  再看看后来的戊戌变法之所以失败,一个重大失误就是要革守旧派的命,这能不招致疯狂反扑吗?而日本的明治维新则很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对既得利益者予以保护,同时扶植新兴资本势力,并最终取而代之。

  一个企业在发生问题时,首先砍中层的收入,这是非常错误的举措。因为他们必然会将这种怨气带到日常管理中,传递给基层员工,从而导致企业自下而上的低效率,甚至不作为。永远记住:在任何一个生态系统中,中间环节其实往往是最重要的。

    第四,不要与员工争利

  企业要想变革,特别是在福利待遇上,要做到“既予之,莫取之。”

王安石变法的哪些经验教训,值得企业家引以为鉴?
  王安石的很多变法,都是听起来不错、看起来很美的招数,但实际上是与民争利。比如:“农田水利法”鼓励垦荒,兴修水利,费用由当地住户按贫富等级高下出资兴修水利,也可向州县政府贷款。但此举的结果很糟糕:
  一是无端增加了中产阶级的负担,二是州县政府最后成了放高利贷的了。他们争相兴修水利,要不来钱,就放贷给穷人,最终让底层百姓没了活路。

  现在有些企业也是如此,遇到经营困境、手头没钱——不论是真是假,就考虑给员工降薪、削减福利。这并不是理性的举措。如果企业真的遇到了财政困难,首先考虑的应该是裁员。裁员一般比普遍降薪更合理。再有,不要向员工强行推销企业的产品或服务。像格力电器董事长董明珠为了推销格力手机,让员工购买,这种办法对于企业管理来说,是非常不明智的。

  治国与企业管理,在很多地方是相通的。王安石变法中的经验教训,值得企业家引以为鉴。

  (文|谢少常 作者系文化评论人、资深媒体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