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共享单车看我国的资本圈

来自:钱生钱      时间:2017-03-03
  “共享单车”从一开始的广受资本好评,到现在的各种诟病,其实可以看出我国资本圈的一些情况。

  比如:盲目跟风

  “共享单车”最初倍受资本欢迎,于是便有很多人出来做“共享单车”,而在那个时候其实政府也在做一件事——“公共自行车”,其实这两个项目是有冲突的,或许有人觉得两者在未来的发展中会有区别,但是到目前为止,并没有发现什么样的区别,基本上做的事是一样的。

  那么在城市人口有限、单车需求量有限、停车点有限、商业行为与政府行为冲突的情况下,怎么样实现商业行为获利其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尤其是“共享单车”是在“公共自行车”之后才出来的项目。

  网上搜了下,说“共享单车”是一种PPP项目(即政府与机构合作项目),确实这种行为如果走PPP路线的话,是会方便很多,有效很多,可靠很多,但是从目前的新闻回馈的来看,基本上并不是这样,因为在一些城市,“共享单车”出现亏损倒闭的、车辆丢失的、各家公司的车堆放在一处的……可以说都是目前“共享单车”面临的困境,而这个困境的根本原因在于盲目跟风、缺少发现、不会管理。

  像上面说的,既然政府有意做“公共自行车”为什么创业者还要单独做“共享单车”?为什么不是帮助政府来做“公共自行车”?为什么不是去做“特色单车”?停车点配置为什么长期不合理?……

  比如:信资源大于专业

  当前社会的一个比较主流的观点就是资源比专业更重要,有资源什么都好办,没资源什么都不好办。

  这话说的对,有资源,就可以开始,但是也仅此而已,因为缺乏专业,你的起点也就是你的终点。

  “共享单车”项目是这样,上一波的“P2P”项目也是这样,觉得不错,可以,但是却不知道怎么样去操作,无法判别一些可行性,不过这也可以理解,因为当前对于我国而言创业投资还是刚刚接触的新鲜事物。

  比如:相关扶持比较弱

  曾经我问过一位有接触这个行业的老总,“现在风险投资和天使投资有什么区别?”

  他说没什么区别,投资都是有风险的,投资失败了就当了天使。

  而这一观点代表了当前很多投资企业、投资人、甚至是整个资本市场的观点。

  然而在更早一点的时间,在股权投资还不火的时候,当时天使投资与风险投资是有着根本性上的差别,那就是风险投资只是出个钱,而天使投资有时候是会出钱以外的东西,像个天使一样教着创业者怎么创业、怎么做管理、怎么做市场。

  一般天使投资比较多的适用于有好项目的新人,但是这类新人往往除了项目其他不太懂,所以天使投资人会给他们提供更多其他的帮助,比如自己给提供一些付费的管理支持或介绍一些好的机构协助项目人。

  而风险投资比较多的适用于有社会经验的人,这类人往往只需要钱,其他的人、管理、市场等都能自己搞定。

  这也是为什么天使投资的资金普遍比风险低的原因,因为天使所面对的是在各方面都不足的项目人,而风投面对的是比较成熟的项目人,而我们现在,天使与风险的主要投资可能也就只是区别与资金额的大小。

  而这种相关扶持较弱,也让很多项目人,纵使有个美好的预期,却在最后走向了失败,因为很多项目人并不知道该如何将项目往更好的方向发展,而是盲目的停留在了粗犷、野蛮的增数增量,而无法提供有效的管理与市场规划和定位。

  最后,讲一个我自己的一个跟“共享单车”有着类似情况的项目作为结尾。

  大概在2012、2013年左右,看到当时的一些社会现象,萌生一个想法,建立“社区自习室”,其目的在于提供周边范围的人,就近学习的机会,比如一些要备考的大学生、研究生、社会人士、无长辈在家的小学生。

  当时还没有现在的股权热、PPP,所以在资金来源、场地、人员、管理、手续、定位、项目短期实现可续上做了较多的考虑。

  不过在后来就传出说政府要办“城市书房”,于是这个项目就停下来了,因为“城市书房”如果起来,那么必然和“社区自习室”存在很大的市场重叠,而“城市书房”作为政府项目必然是以纯免费的形式来做,而这对于需要自负盈亏的“社区自习室”而言,显然是有着明显的优势,而且“城市书房”听名字比较“社区自习室”高大上的多。

  事实证明,“城市书房”确实在一定程度上取代了“社区自习室”,不过从目前来看,两者的区别点也是明显,“城市书房”主打的还是文化牌、形象牌,在一些现实问题的解决上并没有怎么关注,它吸引了一批文艺人士、学生,但和一些图书馆一样的是,占座现象严重,一些人东西在人不在,这就提高了位置的闲置率,始终只能满足那一小部分人的需求,就像我去了几次之后也就不爱去了。

  但这同时也给出了一个市场机会,那就是“城市书房”与“社区自习室”的不同分工与定位,而同样的“公共自行车”与“共享单车”也应该存有不同的市场与定位、对于项目人也应该有除了资金方外的其他方面扶持方。

(文/郑知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