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细化管理总结:梳理制造业面临的困境与抉择

来自:世界经理人      时间:2017-03-01
2017年转眼已经到了3月,一年之计在于春,你是否还在为生产经营成本高、企业缺乏竞争力、企业发展动力不足、企业执行力不高、企业管理落后混乱而苦不堪言呢?今天,就来跟大家探讨下2017企业面临的困境及突围方向。
一、制造业成本高涨,行业分工更加明确
对制造业而言,2016年是异常喧嚣的一年,一方面“涨”声一片,各种原料成本不断攀升;另一方面,制造业承受着前所未有的“环保压力”。市场看似都在萎缩,行业的分工越来越明确。这些都对对中国以劳动密集型为主的制造业的冲击非常大,中国制造业同时受到成本高涨和内需乏力的双重挤压,很多企业的生存现状堪忧。例如从2013年5月1日起,广东省将调整企业职工最低工资标准和非全日制职工小时最低工资标准,除深圳按其本地规定执行外,所有地市普涨。
二、老客户售价涨不得
中国是制造业大国,但不是制造业强国。一方面中国的制造业多为劳动密集型企业,在世界制造业的产业链中处于最低端。另一方面,中国的制造型企业对产品研发的投入严重不足,很多企业几乎没有产品研发,有的只是急功近利的“山寨”;,并且企业之间的市场竞争多表现为打“价格战”的低级层面。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制造几乎成了“廉价”的代名词,产品售价上涨乏力。
三、招工难
中国的制造业绝大多数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大量廉价的劳动力曾经对中国成为“世界工厂”贡献巨大,最近几年招工困难已成为制造业的常态。上世纪九十年代中国工厂的招工启事广告前人满为患,在工厂前有大量人员排长龙应聘的景象已经一去不复返了。没有人,就谈不上企业的发展。
四、管理落后
在内外交困的情况下,企业向精细化管理要效益成为必然的选择。但是,现在的企业管理跟不上企业发展的步伐和时代的步伐。现在中国企业专业的管理层人才少之又少,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制造业企业的管理者主要来自三个方面:国有企业、外资企业和“土八路”(指从基层员工提拔起来的管理者)。九十年代的国有企业改制诞生了很多老板,他们血液里流淌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管理方式陈旧。这在改革开放的早期以及企业发展的初期效率很高,但在改革开放到今天以及随着企业的逐步做大,已很难满足企业管理的需求。
外资企业培养出的管理人才更多充当着执行者的角色。因为外资的高层管理者基本上都是外国人,他们在中国的战略和发展都是事先设计好的,在大陆培养的是中基层管理者。中基层管理者主要做的是执行,执行着别人设计好的模式。而执行需要的是服从,而不是创造。“土八路”式的管理者只有实干精神和经验,但因为他们缺少系统的学习和训练,管理水平远跟不上企业发展的速度和时代的要求。管理落后成为制约很多企业发展的瓶颈,从根本上讲缺少专业的管理人才。
环境是恶劣的,市场经济的法则就是优胜劣汰。最先消失的企业一定是没有竞争力的,它们因为没有在暴风雨来临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而消失。任何企业要想在残酷的竞争中生存下去,就必须提高自己的管理竞争力。